雨田范文网 - www.zymmds.cn 2024年04月29日 21:42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设计 >

    2023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篇【完整版】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4-03-26 16:00:0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篇,供大家参考。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8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1

    【教材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孟浩然也是唐代著名诗人,和李白是好朋友,彼此之间情谊深厚。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教学重点

    1、认识学写生字。

    2、体会诗境,训练语言。

    【学情分析】:

    刚接手的班级,语文基础较差,但比较活跃,富有想象力和激情。对于古诗比较感兴趣,有积累的习惯。

    【教学方法手段】

    1、 课前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了解诗中所涉及地名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写作的时代背景等,为学习古诗做好准备。

    2、 可以按照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

    3、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学习古诗的重点

    4、 2、导入新课时,可以先引导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如《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课前准备】

    1、学生:

    ⑴ 搜集有关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

    ⑵ 读熟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教学

    古诗可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一首诗就蕴藏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长长的历史,读诗不但有利于陶冶情操、丰富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孩子们这是在传承我们祖国的文化啊!“腹有诗书气自华”做个有品位的人,平时就要多读诗、多积累诗。现在谁能把你平时积累的古能为大家信手拈来一首?(生背诵)

    1(生背,师相机评价:千里明月寄相思,一首浓浓的思乡诗

    寥寥数字赞不尽的祖国美景

    悠悠母子情深,温馨的"抒情诗

    春光无限好,写景诗

    2.师说题目,生接说(《赠汪伦》《草》《山中送别》)

    3.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离别容易相见难,于是诗人在送别时做得诗称为送别诗

    二.教学古诗

    20古诗两首(板书)

    师:课前大家已经做过预习了,一起说出第一首的诗题(生齐说)

    师:伸出你们的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师生写)很好!注意“孟”是我们需要写的生字,注意他的写法

    告诉我作者是谁?(生:李白)唐代大诗仙 李白

    齐读课题!(生读)

    1、解题:

    师:“之”什么意思?

    生:之就是去的意思!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本下面的注释中有!(师:真是个会学习的孩子!看注释学习古诗便捷的好方法。)

    师:题目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生:李白要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这是去的位置,广陵就是扬州,(画位置)在长江中下游江苏中部,一个花繁锦簇的名都,被誉为“富甲天下”!

    师:还能了解什么?

    生:李白是在黄鹤楼送朋友

    师:送的地点,(画位置)黄鹤楼位于长江上游武汉蛇山之上,江南三大名楼之一,享有“天下绝境”的美称,(点课件黄鹤楼)历代诗人都喜欢到此游览作诗,这次就是李白特邀孟浩然来此游玩的

    师:什么样的三月叫烟花三月呢?老师还不太明白,能告诉老师吗?

    ⑶ 观看欣赏:

    我们一起去看看这个季节里的扬州城。

    (课件播放扬州风景,教师在《春江花月夜》的曲调中介绍:在唐朝,扬州是江南最繁华最迷人的城市,唐朝的诗人都向往到扬州一游。而三月,更是扬州最美的时候,瘦西湖畔,杨柳依依,从宁静的楼阁向外望去,一片烟雨迷蒙,一湖春水之上,小船在慢慢悠悠的摇晃着,等到百花盛开之时,整个扬州城都沉浸在幽幽的花香之中。)

    ⑷ 指导朗读:

    想到孟浩然要去的是这样一个地方,李白的心里会怎样想?那我们来读一读前两行诗。

    (指导学生读出孟浩然此行的美好,读出李白的向往,读出诗句的美丽。

    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孟浩然烟花三月下扬州,李白的心里很羡慕,很向往。但是,当李白看着孟浩然渐渐远去的时候,他的心里又是什么滋味?要知道,离他而去的是谁呀?

    生:孟浩然。

    师:在诗中,李白称他为──

    生:故人。

    师:是故人,是好朋友,想象一下,两位好朋友,两位诗人好朋友在一起的情景。

    生:他们在一起游览名山名水,欣赏风景,碰到自己喜欢的风景,就作一首诗。

    生:傍晚的时候,他们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欣赏明月,对着明月朗诵“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

    生:他们在一起的时候谈天说地,谈论国家大事,生活中的见闻,心中的理想。

    师:真是一段美好的日子呀!现在,孟浩然就要走了,我们和李白一起去送送孟浩然,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后两行诗,看看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自由朗读后两行诗。)

    师:从这两行诗中,你看出,李白是怎样送孟浩然的?

    生:李白一直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渐渐走远。

    生:李白看着孟浩然的船越走越远,直到船不见了,他还在望着。

    生: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很久,他的目光一直跟随着那只船。

    师:让我们随着李白的目光,一起读──(手势提示)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随着李白的目光,再读。

    生: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从李白的目光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我看出李白很舍不得孟浩然。

    生:我看出李白很想跟孟浩然一起走。

    师:那你来读读这句诗。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不舍的目光。请你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这是神情的目光。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

    师:小船消失在蓝蓝的天空,孟浩然走了。李白久久地望长江水,望着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际,他的心里在想些什么?

    生:他在想,孟浩然,祝你一路顺风,在扬州玩得快乐。

    生:孟浩然,这一别,我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到你?

    生:孟浩然,不知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相聚,到时候,把扬州的情况给我讲讲吧!

    师:这深深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情意,像这滚滚长江水连绵不断。把这两行诗读出来。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孤帆已尽,但祝福不尽,思念不尽。(示意另一名学生读)

    生:(朗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这情意像江水一样深,像江水一样长。一起读。

    生:(齐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真是情意深长啊!李白的情深义重感动了我们,感动了孟浩然,感动了千百年来的中国人,人们深深地喜欢上了李白的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们一起读整首诗。

    生:(朗诵全诗。)

    师:繁华的长江交通运输要道上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吗?生; 不

    师; 会有?

    师:千帆竞渡,舟楫如织,可诗人为什么说是“孤帆”呢?

    生:因为此刻李白所有的注意力都在朋友的身上

    生:因为李白只注意到朋友的船

    师: 因为只有这条船上有——朋友

    ……

    师:他的心里、他的眼中只有孟浩然、全是孟浩然。从这儿你感受到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非常深厚。是啊,正事这份浓情厚意让李白伫立江边,目送友人,久久都不愿离去啊。

    师:(点音乐)现在我们想象一下,你就是李白,你就站在江边:(配乐)

    A、朋友的小船已经开了好一会儿了,你还在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船已经越驶越远了,影子也渐渐模糊,可你仍在翘首凝望啊,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这船的影子已经消逝了,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流向天边,可你还是在望啊,你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目送到目的地,望着望着不禁吟诵------生读: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睁开眼睛!

    李白,你伫立江边这么久,直到帆船的影子消失在碧水蓝天,你到底在想什么啊?

    师::有牵挂吗?(有)你怎样牵挂?带着你的牵挂,送送朋友——

    有期盼吗?(有)怎么期盼?带着你的期盼送送朋友——

    有祝福吗?(有)你怎么祝福?带着你的祝福送送朋友——

    师总结:是啊,长江水带着我长长的思念,带着我美好的祝福,带着我的深情厚谊滚滚东去,永不停息。朋友真情,离别之意,都包含在了这句千古绝唱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1、孩子们,(点)烟花三月,名楼作别,李白回忆起和朋友相聚的美好时光,思绪万千,这绵绵的思绪哟,全化作了这篇传世佳作——全诗(配乐)

    2、这绵绵的思绪哟,也唯有化作这——故人…【

    【板书设计】

    目光送

    李白 情深意长 孟浩然

    心相随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2

    一、课标相关要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我非常重视读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在读中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领会诗句表达的情感。

    二、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分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主题为情暖人间中的一篇精读课文,为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七言诗描写的是春天里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的情景,表达了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消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我的学生的学情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情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从各个方面解读作者。在理解诗句以及重点词语含义的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学,同伴互助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通过想象和移情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使学生感悟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本课情真意切且诗文优美,富于想象的特点,制定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再依)●(据六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品读诗句,抓关键词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感情作为教学难点。

    (四)教材课型:古诗教学

    (五)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三、教学方法设计

    (一)教学准备:

    学生:①搜集有关李白以及李白和孟浩然交往的材料。②读熟课文,预习课文。③积累一些有关描写春天和送别的古诗句。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黄鹤楼课件,理解烟花三月的古诗课件,配乐朗读的flash课件。

    (二)教法与学法:

    课堂中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力图把握一个“情”字,贯穿一个“读”字,在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中理解诗意,领悟诗情,培养语感,提高素养。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语激趣,解读李白。

    1、同学们,自古人生重离别,自古人生又伤离别。在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诗词当中,历朝历代的赠别送行的诗文不可胜计,昨天我们学习了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让我们感受到了老朋友间的深情厚谊,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堪称送别诗极品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3、解读作者李白。

    这首诗是谁的作品?(李白)了解李白吗?来,介绍一下。

    学生交流自己预习时搜集到的李白的资料。从各个方面去解读李白:预设有的学生搜集有关李白生平的知识,有的介绍李白的作品及艺术特色,有的介绍李白的交友,有的介绍李白的生活情况。

    预设:学生介绍李白时可能会提到李白的作品,教师帮助学生回忆背诵李白的古诗:如《赠汪伦》《望庐山瀑布》《静夜思》《望天门山》……

    过渡:了解了作者,我们来看诗的题目。

    (二)揭题、理解题意

    1、请大家看着题目,静静的想一想,看你能从题目中发现什么?

    预设:学生发现李白送别孟浩然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扬州

    2、课件出示黄鹤楼,老师介绍黄楼楼。

    老师边展示课件,边介绍:黄鹤楼在今湖北省武汉市的黄鹄矶上,自古就享有“天下绝景”的盛誉,它与湖南的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与公元223年,高55米,传说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今湖北省武昌市这个名字就是由来于此)遂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黄鹤楼的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的文人墨客都到此游览过,并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更使黄鹤楼的名声大噪。好,百闻不如一见,请欣赏。

    教师边出示自己到黄鹤楼所拍照片制成的课件,边解说黄鹤楼名字的来历及黄鹤楼的美景。

    从题目我们可以知道李白送孟浩然。送别的地点是黄鹤楼,送别的目的地是哪?(广陵即今天的扬州)

    3、教师介绍扬州,主要介绍扬州的美。

    扬州很美,历来以风景秀丽著称,唐代诗人徐凝曾写下这样的诗句“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可见扬州很美。

    4、看着题目,谁来把题目的意思再来讲一讲?

    过渡:读懂诗题,是我们理解古诗的第一步,下面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千年以前的唐朝,去了解诗人所处的历史时代,去体会诗人送别好友的那种真挚感情吧!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的美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所任教的学校是个农村学校,农村的孩子很少出去旅游,生活阅历和见识少,所以对我国壮丽的山河、灿烂的文化领悟较少。多媒体教学能把教材中的知识展现出来,使学生感受到美的所在,又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课题入手,整体感知古诗内容,为学习古诗做好了铺垫。)

    (三)自读全诗,读顺读熟

    1、看flash动画,听录音读古诗。

    2、自由的高声的朗读古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

    3、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4、回忆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诗我们读正确,读流利了,现在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以前学习古诗都用到哪些方法?(预设:学生可能要提到;借助注释去理解字词的意思,进而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诵读古诗,品读语言,诵读情感,美读意境;借助图画去展开想象,理解意境。)

    下面就请同学们运用这些方法来自学古诗,学习过程中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和同桌商量,如果仍有解决不了的提出来我们一块来解决。

    (四)自学古诗,初知大意。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意。

    2、小组交流,试着讲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互相纠正不准确的地方。

    3、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难问题。

    预设:故人西辞烟花三月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意思

    (设计理念:“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同理,“学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交流感悟,品读诗句

    理解感悟第一句诗

    1、理解故人:预设:学生会答到故人就是好朋友的意思。你怎么理解好朋友的?有谁了解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关系的?这时教师穿插介绍李白和孟浩然的交往史,使学生深入理解“故人”的意思。

    李白从27岁到35岁的将近十年之间,虽然也到处漫游,但这个时候他比较固定的居住在今湖北省安陆境外,这时他认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孟浩然,孟浩然比他大11岁,当时已经诗名满天下,孟浩然本是襄阳人,隐居鹿山门,常在吴、越、湘、闽等地漫游,是个纵情山水间的人。而李白呢也喜欢旅游,俩人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在写诗方面,孟浩然也算是李白的良师益友。李白从孟浩然那里获益不少,因此李白对孟浩然极为尊敬和推崇。有诗为证:“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2、理解西辞

    出示课件电子地图进行讲解: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拱手告别。所以西辞的意思就是向西边告辞。

    3、烟花三月:过去人们称为季春或暮春,正是春深四海的季节,在草长花开的季节,空气湿度增大,远望好像一层薄薄的烟雾笼罩着花草树木,烟花指的就是这种景色。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3

    一、导入

    师:同学们逢年过节的时候有没有出过远门走亲戚?你走的时候你的亲戚是怎样送你的?说了什么话?

    学生自由交流。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听了现代的亲友送别的场面,那么在我国遥远的古代朋友之间分别时是怎样送别的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板书课题,引导学生伸出右手和老师一起书空,老师边写边指导个别字的写法)

    二、新授

    1、齐读诗题

    2、自读题目,想一想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来诗题的大意是:李白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3、师:同学们已经理解了题目,那么请同学们读读诗文,看能不能读正确,读流利。

    ①生练读;

    ②指名读,指导停顿。

    ③师范读

    ④生自由读

    ⑤齐读

    ⑥在指名读。

    4、过渡:读通诗句还不能学到古诗的精华,接下来我们来体会一下古诗中的那种真挚的感情。

    师:“故人”是什么意思?

    生:老朋友。

    师:要去哪里?

    生:扬州

    师:什么时间去的?

    生:烟花三月。

    师:三月是个鲜花盛开的季节,作者送别老友时站在长江边上,那里肯定开满了各色的鲜花,诗人为什么不写鲜花三月,而写“烟花三月”呢?

    (师引导,想一想作者此时的心情?送别老友时的心情应该是伤感的",留恋的,那么眼中不自觉地就有了泪水,有了泪水之后,看东西就朦胧,所以,作者把满眼的鲜花看成如烟雾一般,那是因为泪水模糊了他的双眼。)

    想:你能不能体会到诗人那种因为老友分别时的伤感?闭上眼睛想一想你和好朋友分开时的那种心情。

    读:把这种心情融入到诗中,读出来。

    (个别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师:同学们读的真有感情,我们再学习后两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由这句诗你能体会到什么?

    (诗人在江边站的时间很长,一直站到好友的船在眼前消失,看不见了,此时,他会像什么?)

    (插入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李白和孟浩然年龄相差十多岁,当时李白还没有成名,孟浩然早已名扬四海。李白仰慕孟浩然的大名,千里迢迢去拜访孟浩然。二人一见入故,不久便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孟浩然既是李白的良师,又是李白的益友。)

    一咏三叹

    a看到那渐渐远去的孤舟,李白情不自禁的想起作为良师孟浩然对自己的教诲和指导,不由得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b看着那渐行渐远的孤舟,李白又想起了孟浩然对自己生活上的照顾,又一次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c当孟浩然的小船在他的视线里消失时,李白想到这位知己不知何日才能再相见时,不觉得泪已流出,此时,他满怀深情地吟诵

    生齐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小练笔

    同学们,假如你是孟浩然,你看到好友李白如此伤心,你会对他说什么?请你写下来。

    结束本课

    师,李白和孟浩然之间那种真挚的友情感人至深,然我们用朗诵来表达这种友人之间的深情厚意吧,齐诵全诗,结束本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诗的内容,想象诗所描绘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指导朗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首好听的歌你们想听吗?播放。这是李叔同的《送别》。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因为送别而忧伤落泪,并挥笔写下了许多动人的诗篇。诗仙李白曾经写过的一首送别诗你们还记得吗?(《赠汪伦》)指名背。这情谊比桃花潭水还要深啊!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齐背后两句。

    今天我们要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

    二、解题

    1、齐读课题。你从题目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说。

    3、齐读。

    4、古代交通不方便,朋友分别之后就很难再见,于是呀写诗送别就成了一种风俗,当时的送别诗就和现在的流行歌曲一样多。然而李白和孟浩然在黄鹤楼这一送别却引起了轰动,在文学史上堪称千古一别啊。为什么这么著名呢?这里有三名,在名楼黄鹤楼,送名人孟浩然,到名地广陵。论年龄,李白比孟浩然大十二岁,然而一样的兴趣爱好,一样的才华横溢,使他们互相仰慕,相见恨晚,即使是短暂的离别,也那么依依不舍。

    三、听古诗朗诵

    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注意听准字音。

    四、学习生字

    1、我们先和生字朋友打声招呼,谁愿意读?容易读错的再给大家提个醒。

    2、齐读。

    五、初读古诗

    1、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

    2、齐读。

    六、节奏朗读

    1、指名读

    2、师范读

    3、学着老师的样子读给你的同桌听。看谁能读出节奏美。

    4、谁愿意展示给大家听?指名读。

    5、齐读。

    七、感悟诗境,品读古诗。

    1、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自西向东流,顺流而下就能到达广陵。哪个同学能帮我找出黄鹤楼和扬州的位置?指名上台贴出黄鹤楼·扬州·贴对了吗?生:对。评价:真厉害!师板书:扬州、黄鹤楼。为什么贴在这儿呢?能结合诗句说一说吗?指名说。

    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所以诗人说故人———

    孟浩然从黄鹤楼去扬州要顺流而下,所以诗人说烟花三月———————————

    故人是什么意思?从哪知道的?生:注释(老朋友)在这指谁?(孟浩然)再读读这两句诗。

    2、烟花三月,那是春意盎然的时节。想去看看吗?边看边想有哪些优美的词语可以描绘这美丽的景色。播放江南春图配乐。你们的眼前是一个怎样的烟花三月?指名说(繁花似锦,杨柳如烟,五彩缤纷……)哪个同学更厉害能用诗句来形容这美妙的春天?指名说,教师相机导读:

    生: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师:杨柳如烟,可诗人却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生: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杨柳依依,可诗人仍然没有心情去欣赏,那是因为——

    3、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的望啊望啊,他在看什么啊?指名说:船。几只?生:一只。师:对!孤帆就是孤孤单单的一只船。板书: 诗人称这只孤孤单单的船为?生:孤帆。

    可那是唐朝盛世啊!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江上应该有许许多多来往的船,只课件点击:江上千帆。为什么李白只看见孟浩然的孤帆呢?生:因为李白所有的注意力和感情都在孟浩然身上。师:李白眼中只有——孟浩然,是因为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看到的自然就只有孟浩然的——孤帆。点击课件去掉千帆。尽千帆皆不见,一心只送孟浩然。这是多么深厚的友谊啊!谁来再读读,指名读。你的眼里有孤帆了。谁再来读?眼中只有孤帆了,能不能读出心里只有孤帆的感觉?你再试试。很好,范读,再来一遍。齐读。

    4、孟浩然的孤帆渐渐远去,渐渐消失了。师板画。李白还在看什么啊?生:江水。哪个诗句告诉我们?生:唯见长江天际流。一起读一读。唯见是什么意思?只看见。对,只能看见江水了了为什么李白还不离开啊?生:舍不得。这又是怎样的情啊?生:依依惜别、难分难舍。是啊,怎样才能读出难分难舍的感情?自己读看看。指名读。帆尽了可情未尽啊,碧空尽和天际流降下来,延长来读就更有味道了。一二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长江水般永不停息的深情。三四组读。我仿佛看到了那如江水般绵绵不断的.厚谊。男同学站起来吧。让我们一起送孟浩然。这是豪壮的相送。女同学你们也来送送他。这是柔情的相送。男女赛读。

    导读:我的眼前是那一双双饱含深情的眼睛,我的眼前是那一个个翘首东望的李白:

    ⑴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成了帆影。李白没有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不禁涌起——

    ⑵帆船渐渐远逝了,已消失在蓝天碧水的尽头,李白还不肯离去,他望啊望啊,心中默念——

    ⑶帆船消失了,只剩下那滚滚东流的长江水想起昨日种种,他踮起脚来,又在望啊望啊!心中再次默念——

    5、此时李白的心中在想些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那分别得画面。边看边想。播放课件。

    帆尽了可情未尽啊!此时,李白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用几句话写出李白的心情。

    出示:故人的船已渐渐远去,李白不禁想:————

    指名说:

    (1)孟浩然啊孟浩然我多么希望你不要走。我们可以一起在这天下名楼饮酒作诗,吟诗作画。师:那是多么惬意啊!

    (2)孟浩然啊孟浩然虽然我不能和你一起去扬州但我的心早已随你去了。我们的友谊就像这滚滚长江东水。师:情深意长永不停息。

    (3)孟浩然啊孟浩然没有你相伴我怎么能开心呢?和你在一起的时光是那么美好又那么的短暂。师:你道出了李白淡淡的忧愁。

    这深深地情,这浓浓的意化作了这首千古名诗。老师情不自禁想吟诵。师范读。你们也来读一读。生齐读。师生配合读。老师读一、三句,你们读二、四句。

    八、拓展

    1、黄鹤楼的这一别别出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情,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轻一些再来一遍。帆去远,心相随啊!多么的情深意长啊!我们再来读一读。我来读你们接。

    2、滚滚长江东逝水,不思量,自难忘。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两个人——李白和孟浩然。你一定会想起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你一定会再次深情吟诵——

    3、短短的四十分钟过去了。我们也要说再见了。离别之际把这首动听的歌曲送给大家。让我们一起在音乐中感受李白与孟浩然的真情,体会友谊给我们带来的温暖与感动。

    九、作业:

    收集送别诗句。抄一抄,背一背。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机器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收集诗人,黄鹤楼及广陵等有关的资料,做成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的送别诗有哪些?《山中送别》,生齐背。

    2、在古代,由于交通很不方便,朋友分别后就很难再见面了,所以朋友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之间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送别诗)

    3、请大家打开书本第100页,第20课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送元二使安西》这两首诗,都是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今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我们以前是怎样学习古诗的呢?(解诗题—知诗人—读诗句—解诗意—入诗境—悟诗情。)(板)

    (一)、解诗题

    1、生一起把课题读一遍吧。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

    2、从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生1:从题目中我知道了在黄鹤楼送孟浩然(要求回答完整)

    师:很好,你读懂了送的地点。

    生2:从题目中我知道了李白送孟浩然到广陵。

    师:你能从题目中知道那么多,真不简单呀!

    3、题目的意思是什么?(在黄鹤楼送别孟浩然到广陵)

    (二)、知诗人

    1、谁来说说李白是一个怎样的人?

    李白是唐代诗人、被人们称为诗仙,酒仙、侠客,如果说唐代诗人多如天上的星星,那李白就是其中最亮的一颗,他在文学上的辉煌成就,令后人望尘莫及。

    2、谁来说说孟浩然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也是唐代诗人,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他比李白大12岁,但两人一见而故,成为知己。我们学过他的诗有哪些呢?《春晓》《过故人庄》

    (三)、读诗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首诗,想想这首诗描述了一件什么事?

    2、这首诗里面有五个生字,谁愿意来读?(孟、浩、陵、辞、唯)

    3、齐读生字。

    4、谁能把这首诗读一读。指名读。

    5、出示节奏(七言诗,可以是二二三节,用笔划一划节奏。)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6、师范读,请注意朗读时的节奏。

    7、你也想读读这首诗吗?注意把字音读准确。

    8、学生齐读古诗。

    9、抽读,全体同学当小老师评价,适时鼓励。男、女读。

    10、分组比赛读,要整齐、声音洪亮,读出感情,生互评。

    (四)解诗意

    大有把诗读得这么好,诗句的意思你能读懂吗?其实读懂古诗有个好助手,就是借助书上的注释,我们就可以逐字逐句地读懂古诗,下面请大家借助课后的注释试着弄懂每句诗的意思,不懂的可以同位之间相互讨论。还不懂的可以作记号,等下提出问题。

    1、前两句:“故人”是什么意思?(老朋友),指的是谁?“西辞”是什么意思?这里的“辞”字,你们能给它组个词吗?(告辞、辞别)诗中的“辞”字就是告辞、告别的意思。(组词也是理解字义的一个好方法)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要沿长江由西向东顺流而下,告辞时自然要向西,所以说西辞。

    “黄鹤楼”点明了送行的地点,“烟花三月”是什么意思?点明了时间。为什么是下扬州而不是上呢?(因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

    3、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繁花似锦的三月,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是何其的美!但今天,老朋友却离李白而去。心中是多么的依依不舍,请同学们齐读1、2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一、二句意思:(古诗有多种翻译法,可以是直译,也可以是意译。)

    ☆(李白)在(西边的)黄鹤楼送别老朋友(孟浩然),在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里,老朋友坐船顺流而下到东边的扬州去。(出示齐读)

    4、老朋友孟浩然的船走了。可是李白还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望呀望呀,他在望什么呀?

    生:望那只船

    5、“孤帆”是什么意思?

    6、在唐朝胜世,长江是主要的交通渠道,按理说,江南三月,长江上一定有很多帆船,可李白为什么说是“孤帆”呢?因为此时此刻李白的心里只有孟浩然,所以李白自然只看到孟浩然乘坐的那只帆船。

    6、从这个“孤”字,你还知道了什么?

    这小小的一个“孤”字,就把诗人的离愁别绪表达得淋漓尽致。

    7、当时的李白孤孤单单地站在那里,看呀看呀,一直看到孤帆远影在碧空尽。“尽”是什么的意思?(消失)。孤帆已经消失了,但李白还在那里久久凝望,此时,孤帆虽尽,什么是未尽呢?(他们的友谊、情谊)真是“帆影尽而情不尽”呀!

    8、这是多么深的情谊呀!谁来读读第3句?(请2生读)

    9、齐读第3句。

    10、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此时此刻,李白望着孤帆远去,江水滔滔,心中一定有千言万语想对孟浩然说,拿起你手中的笔,写出李白当时在想些什么?

    出示:故人的船渐渐远去了,李白不禁想:(A,老朋友,我真想陪伴你坐船,将你到广陵;B、好朋友,我真舍不得和你分开啊;C、老朋友,你在他乡一定要过得好好啊)

    11、汇报

    12、这深深的祝福,这依依不舍,这浓浓的情意,就像这滚滚长江之水连绵不断。让我们一起来读读3、4句。(指导读3、4句)

    3、4句诗的意思是:我伫立在江边,目送友人的小舟愈行愈远,渐渐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只望见浩浩荡荡的江水流向天际。

    (五)入诗境—悟诗情。

    这首诗前两句叙事,后两句写景,帆影已消失,而诗人李白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交融在一起,真是余味无穷。从诗句中,诗人送别老朋友时的心情怎样?(恋恋不舍、依依不舍,依依惜别)表现了朋友间真挚的爱。

    三、朗读并背诵古诗。

    (1)李白在默默地看着好朋友孟浩然离去,诗句于是在他心中喷涌而出,一起读古诗。

    (2)人生离别多,多少年以后,当我们和亲朋好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依然会满怀深情地吟诵起这首诗。(齐读)

    (3)如果你有机会登上黄鹤楼,你一定会想起这两位好朋友---李白和孟浩然。你也一定会想起这一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4)练习背诵。谁能把这首诗背出来。

    (5)全班背诵。

    四、拓展

    1、黄鹤楼这一别,别出了孟浩然与李白的深情厚谊。时隔一年,李白仍久久不能忘怀,他又为这次送别写下了一首五言诗。出示:

    《江下行》

    李白

    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

    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

    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帆去远,心相随!多么的情深意长呀!

    2、一首诗就是一首歌,老师给你们推荐一首歌曲。这首歌的歌词是根椐《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写的。听了会帮助你们更深地理解这首古诗。《烟花三月》

    五:练习

    六、作业

    师: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课后,你们可以上网查找相关的送别诗,感受古人的情怀,体验友谊带给我们的温暖和感动。

    我们除了读过送虽诗外,你还读过哪些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有关母子情,兄弟情,友情等的)《游子吟》,你能给大家背一背吗?

    出示作业:

    1、回家把这首诗背给家长听;

    2、一首古诗就是一首优美的歌,回家找一找由这首古诗改编的歌《烟花三月》听一听。

    七、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地点:黄鹤楼(西)广陵(东)

    人物:李白孟浩然

    时间:烟花三月

    表达情感: 依依惜别

    教学反思:

    在课上学生能积极配合,思路跟得上,但让学生回答得太少老师说得太多,在引导理解上没有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上引导不足,导入时间过长,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上能做到多教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对古文的学习兴趣,多让学生说,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在多听的情况下发现不足在加以引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6

    一、概述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自小学语文人教课标版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古诗所表达的是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已逝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

    本案例授课内容需1课时。本课时的设计理念: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以读促悟,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以语言运用为中心,通过朗读、想象、合作、表达等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彰显个性中,边学,边积累,边创造;让学生在自读中真正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得到情感的陶冶。

    教案的设计不是一个接一个的问题设计,而是趋于方法的介绍和指导,至于具体的操作还要根据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灵活应对,真正做主体学生的引导者。

    二、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特别是第三、四句话所描写的情景,天、地、水、情融为一体。

    (3)培养语言表达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老师以一“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动脑思考,表达感悟来学习古诗。

    (2)能够仔细倾听他人的发言,能把对古诗的理解感悟用语言表达出来,并有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愿望,体验协作学习古诗的过程和方法。

    (3)能通过演一演、画一画、唱一唱、写一写等个性化的评价方式记忆古诗。

    (4)引导学生学习课外古诗,加大学生阅读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在诵读中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2)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意境美。养成课外主动积累诗文的良好习惯。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中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

    2.学生的求知欲比较强,很有表现欲,上课气氛活跃。

    3.学生善于想象,能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4.学生对于在多媒体环境下学习的方式非常感兴趣。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引语,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要及时调整自己的教案,解决课堂生成的问题,体现新课标倡导的学生是主体,以学定教的原则。并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诗意情境,让学生通过观看图片、视频,体会古诗天、地、水、情融为一体的写法,感悟朋友间的深厚友谊。

    2.以 “送”字贯穿全文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古诗的内容,让学生在自我活动中学习知识,感悟内容,激发情感。

    3.通过个性化的评价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古诗。

    4.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

    1.ppt课件。

    2.课文插图、视频(后两句诗的情景、全诗情景朗读)、音频(乐曲《送别》)。

    3.学生用的画笔。

    4.表演古诗时用的服装、帽子。(有条件的可选用)

    5.多媒体教室、投影设备。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演示课件播放乐曲《送别》,在音乐即将结束时直入课题。(板书)

    1.生读课题。

    [这是一首送别诗,题目中就有个“送”字。哪位同学能围绕这个“送”提一提问题。想想可提什么问题?]

    2.对题目质疑,提出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随堂总结板书。

    如:“谁送谁?

    在什么地方送?

    在什么时候送?

    怎么送?

    送到哪?

    为什么送?

    ------

    设计意图:课堂伊始,借助乐曲渲染离别气氛,在借助乐曲调动学生的情感基础上,引出课题。中年级学生已有初步的质疑能力,这个环节一方面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一方面也可以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

    (二)读古诗,感知诗意

    1.学生根据板书的问题进行个性化阅读古诗,并找出答案。

    (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确定相应的读书时间)

    2.学生结合问题汇报交流,并感知诗意。

    ①学生自由汇报,明白是“谁送谁”后,学生简介作者,教师适时补充。(播放作者简介的视频。)

    ②说说是什么样的三月?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抓住“烟花”来想象烂漫的春天景象。

    如:是百花齐放的三月。

    细雨蒙蒙,花红柳绿的三月。

    阳光明媚的三月。

    细雨绵绵,柳暗花明的三月。

    百花争艳,鸟语花香的三月。

    设计意图: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巧妙设计引语拓展知识点发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想象思维的能力。

    [你们的回答告诉老师一个读书的好方法就是读书要展开想象。谢谢同学们。下面继续汇报。]

    ③利用课文插图、视频,引导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展开想象,体会送别情。

    重点理解“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老朋友的船走远了看不见了,李白也该回去了吧?]

    (学生沉默了一会后,举手回答)

    出示视频“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帮助学生体会诗意、感知情境。)

    [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真深啊,我们送一般的朋友,只送到家门外就回来了。李白对孟浩然真是——]

    (生三三两两说出了下列词语:依依惜别、一往情深、难舍难分------)

    [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深情厚意。]

    (生读,教师指导)

    ④把黑板上问题的答案连起来说说?每个同学在下面先说给同桌听一听。

    (生与同桌互说后发言,教师个别指导。)

    [现在我们在影片中感知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播放视频:《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情景朗读。)

    设计意图:观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达到对古诗的理解。发掘诗句中关键词,利用图片帮助理解,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活跃。通过视频的情景朗读,体会古诗的意境。

    (三)拓展知识

    为了让同学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李白,了解唐诗,老师再补充一首李白的诗。

    课件出示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

    (简单讲解可参考另附资料《金陵酒肆留别》)

    设计意图:扩大学生阅读量,积累反映人间真情的古诗词,进一步感受友情、友爱的温馨。

    (四)全文总结

    学生说说本节课的收获有哪些?

    七、教学评价设计

    (一)自主选择个性化评价内容

    1.画一画: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场景;

    2.演一演:李白和孟浩然送别的情景;

    3.唱一唱:根据自己所熟悉乐曲的旋律把诗词唱出来;

    如:我爱北京天安门——故人西辞黄鹳楼

    4.写一写:把诗改写成短文。

    设计意图: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人,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和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设计不同的评价形式,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喜欢、擅长的评价内容来完成记忆古诗的教学目标。

    (二)评价

    根据自己本节课的学习情况给自己画张笑脸或哭脸,给同学画张笑脸或哭脸。作为对自己对本节课的学习评价。

    设计意图: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学生通过自我反思,给自己一个评价,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学习习惯。通过学生间的互评使学生找到不足。

    附《金陵酒肆留别》

    【诗文解释】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地的女子压好了酒请客人品尝。金陵的年轻朋友们来为我送行,送与被送的人都频频举杯尽觞。请你们问问这东流的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究竟谁短谁长?

    【诗文赏析】

    这是一首惜别的诗,虽然短,却情意深长。全诗语言如同白话,但很有特色,洋溢着乡土气息。诗人写情饱满酣畅,起伏跌宕,清新自然。

    诗人描绘出了一幅令人陶醉的春光春色图。春风暖人,柳絮飘扬,诗人即将离开金陵,独自坐在江南水村的一家小酒店里饮酒为别。飞扬的柳絮飘满小店,香气醉人。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不觉涌上心头。金陵子弟来送别,使诗人离别场面变得热闹起来,但是,越热闹,越会体现出离别后的寂寥。但诗人并没有沉溺于离别之伤,而是情绪饱满,哀叹而并不悲伤,表现了诗人风华正茂、风流潇洒的特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7

    一、教材的特点与理解: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课标版”四年级语文上册《20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这首诗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点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这清丽明快的诗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这两句属叙事。诗的后两看似写景,实则含有李白送别好友孟浩然时无限依恋的深情。诗中有5个字要求会认,分别是“鹤、孟、陵、辞、唯”;有5个字要求会写,分别是“孟、浩、陵、辞、唯”。根据教材的以上特点和学生实际我将教学目标定为:(见设计)

    二、教学流程及意图:(见设计)

    三、教法与学法:

    1、资料补充法:古诗语言精炼且时代久远,为能让学生更好理解诗意,丰富古诗内容,我在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李白、孟浩然、黄鹤楼等资料,在课上也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反馈展示。这为学生读懂诗意,体会诗境起到很好的作用。

    2、赏析、比较法: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品,入选教材的诗更是精中取精,品诗、赏诗是我们古诗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课堂上主要体现在朗读与吟诵中,当然,对于诗中较难理解的字词,也离不开老师的讲解分析,如“西辞”“孤帆”等。我在教学此诗时还将它与《赠汪伦》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送别诗”的特点。

    3、想象、联想法:诗中“烟花三月”的美,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是学生学习此诗中的一个难点,我通过让学生(老师)诵读有关江南春天的诗句(杜牧《江南春》白居易《忆江南》),让学生想象诗境的美。通过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送别情境,想象李白在送别孟浩然时会“如何说”、“如何想”,让学生体会李白送别时间的长,朋友间无限依恋的情怀。

    四、教后反思:

    教后单体感觉是教学目标基本完成,课堂气氛较轻松、活跃,学生读得较多,基本会背诵,但学生读的层次变化不大,没达到吟诵的水平,课堂上老师没能让大部分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学生对诗意的理解不够透,对诗境、诗情的体会不够深。

    反思一:读诗,古诗教学的主旋律。俗话说“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此话都在告诉我们读诗是学习古诗的最重要方法。不过,读诗应与多形式、多层次相结合,它的魅力可能才会更大。如我的课堂上,在理解诗意前虽然采用了自由读、同桌读,老师范读、擂台读等形式,但学生读的变化感觉不大,若将以上的形式分散到初知诗意时、理解诗意后、体会诗情后,效果应该会好很多,学生读诗的兴趣也会更高些。可见,学生读诗有着读正确—→读通顺—→欣赏诗—→感情朗读—→自由吟诵的过程,若想让学生一步到位是很难做到的。

    反思二:生成,留下的印象最深。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我相这位教育家至少告诉我们两点:1、课前预设很重要,精心的预设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2、课堂生成要关注,精彩的生成犹如课堂里闪光的金子。这节课我在让学生说《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送别诗是谁送谁时,请了一位学生,他第一遍说:“李白送那个”,第二遍说:“那个李白送那个……”我说:“能去掉‘那个’换成具体人名吗?”。他第三遍说:“李白送那个孟那个”我只是等待,第四遍说:“李白送孟浩然去广陵”(当时不少学生,不少听课老师都笑了)他说完我舒了口气,但我应该让大家给他以掌声。这是我在预设中根本没想到:用了近5分钟,让一位学生说四遍才基本说完一句话。但这5分钟的价值,可能超过其他35分钟。课后我了解到他是一位有点结巴,平时基本不发言的学生,我请了他与两次,课堂上个人发言6超过分钟。这6分钟给我,给听课老师都留下深刻印象,而对这位学生更可能是一种转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学生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诵读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送别》名曲,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力求在上课伊始就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较快进入到“送别”的氛围中,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

    2.通过《赠汪伦》《别董大》等耳熟能详的送别诗,初步感知古人的送别深情。

    3.介绍时代背景:古代交通不便,离别容易相见难,所以送行就成了人们表达深情厚谊的一种形式,也成了诗人们争相歌咏的题材。

    4.初读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其异同。

    5.引导学生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注意“鹤”的笔顺,“孟”的起笔,“陵”的读音)

    6.读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1)师生交流有关黄鹤楼的资料。

    (2)课件展示黄鹤楼风采,加深对这座江南名楼的认识。

    (3)师生交流了解“广陵”与“扬州”的关系。

    (4)教师相机板画长江简图,帮助学生明确诗中涉及到的地名的地理位置。教师边画边与学生交谈:“黄鹤楼也好,广陵也罢,都位于我们祖国第一大河──长江流域。长江西起唐古拉山脉,婉蜒6300多公里后汇入东海。黄鹤楼所在的武汉就在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广陵在武汉的东边。”版书:广陵)

    (5)师生交流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的基本情况。(让学生明确,李白虽被后世称为“诗仙”,名气颇大,但孟浩然比他大十几岁,当时已诗名天下,而李白还只是二十四五岁的诗坛新秀)

    (6)请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7)提示学法:搜集资料是理解诗题,学习古诗的一个好办法。

    二、初知诗意,质疑解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运用工具书或注释等多种方式了解诗的大意,并鼓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指名概述诗意。

    (2)质疑。

    (3)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等较简单的问题。

    (4)师生交流,确定有研究价值的问题。

    三、故事导引,入境悟惰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据说李白常在黄鹤楼上与人饮酒赋诗。有一天,他听说仰慕已久的孟浩然就隐居在附近的襄阳,便立刻前往拜见。孟浩然听说李白来了,顾不得整理衣冠,赶忙来到堂前。李白一见孟浩然,抢上一步说:“孟兄,李白早知道您诗名天下,特来求教啊!”“哪里哪里,贤弟过奖了,过奖了!你才华横溢,我也久仰了呀!”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此处讲述李、孟之间交往的生动故事,意在为学生理解后两句埋下伏笔,奠定基础)

    2.赏析“烟花三月”。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学生想象、感受身边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内涵,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在繁花似锦花丛中,具有一种诗意的美感;雾气时聚时散,缭绕花间,也使人产生无限还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烟花三月月令人神往的美景。(抓住“烟花三月”的“烟”,引发学生对春天美景的想象,联想长江两岸的一片春意,“形真”而“意远”。教师先让学生感受、理解,然后再表达,这样,理解和运用就融为一体了)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鸟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当时乃盛唐时期,整个时代也如“烟花三月”般美好,更体现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自由读、指读、评读、想象画面读等。

    (6)小结:名楼美景遥相送,诗情画意在其中。

    3.品析“碧空尽”“唯”等词语。

    (1)品析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

    (2)抓住“远影”,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友人的情感之深。

    (3)带着自己的体会试读第三、四句。

    (4)指名读,师生评读,学生再读。

    (5)师激情引读。

    (6)从最后一句中,换词理解品析“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挚友的一片深情,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体味作者伫立江边时间之长,帆影“尽”而情“不尽”,“过尽千帆皆不是,一心只送孟浩然”的深情。

    (7)指导朗读后两句。及时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自由组合读,让学生自读自悟,读中悟情;教师引读,点拨学生如何读,使学生深入体会诗意;展示个性读,可引发学生展示自身独特体会)

    五、学习第二首诗

    1.讨论交流学习第一首诗的成功经验:解诗题,明背景;品词句,悟诗境;作对比,感诗情等。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首诗。

    3.各组汇报交流。

    4.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了解安西、阳关等诗中所涉及地名的方位及相关知识;了解由于交通不便,从偏远的安西到阳关的送别这其中的艰难;各抒己见体味“更进一杯酒”的深刻内涵。

    5.比较两首诗的异同,诵读悟情。

    6.交流这两首送别诗共同的地方,试着思考其规律性。

    六、总体回顾,归纳升华

    1.学生交流本节课感受。

    2.教师归纳总结:人分千里外,情在送别中!一样的深情,别样的故事。下节课让我们继续领略古代诗人的送别深情。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二、交流课下收集到的送别诗(略)

    三、小组合作,读诗悟情

    引导学生自主体会送别诗的异同,着重让学生领悟这些诗中丰富的情感内涵,品味“人间最美是真情”这一真谛。

    四、诵读交流,畅谈感受(略)

    五、迁移学法,进行练笔

    1.人间最美是真情,同学们,我们也曾有过与亲人、朋友分别的难舍时刻,你有怎样的感受呢?能否用抒情的话甚至是诗的语言写一写?

    2.练笔。

    3.交流。

    六、拓展思路,布置作业

    1.除了送别诗,你还了解什么类别的诗?(如思乡诗、边塞诗、咏春诗等等。引导学生课外读诗时要留意诗歌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上到一个新的高度)

    2.布置自选作业。

    (1)搜集李白、孟浩然、王维的其他诗作,朗读、欣赏、摘抄。

    (2)自主选择文中一首诗改写成记叙文。

    (3)结合自己的感受创作古体诗或现代诗。

    (4)搜集某一类诗歌如边塞诗,比较、赏读、摘抄或写体会。

    推荐访问:黄鹤楼 教学设计 之广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一等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板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特等奖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意图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及反思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之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优秀教案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