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范文网 - www.zymmds.cn 2024年05月16日 10:22 星期四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教育整顿 >

    教育财政问题5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11-15 14:50:02

    教育财政问题5篇教育财政问题  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早已证明:6岁前是人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教育财政问题5篇,供大家参考。

    教育财政问题5篇

    篇一:教育财政问题

      中国学前教育财政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早已证明:6岁前是人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但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对学前教育财政投人的不足,使得“入园难、入园贵”成为国内普遍现象。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切实加快学前教育的发展,我国迫切需要了解和借鉴世界各国的经验,以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学前教育财政支持制度。一、OECD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经验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较早地认识到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并把学前教育作为本国教育发展的重要项目。在其教育政策分析报告(1999)中就曾指出:“发展学前教育是向终身学习的第一笔投资,是为满足每个家庭更加广泛的经济及社会需要的一项意义远大的政策援助。”德国、美国把学前教育视为民族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制定了详细的教育大纲和发展规划:英国则在布莱尔首相执政时期启动了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工作。综合来看,OECD国家在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经验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强调政府在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责任。随着OECD各国对学前教育重要性的不断认识,越来越多的国家正逐步将0岁~6

      岁幼儿的保教责任由私人责任转为公共责任,并通过公共财政不断强化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责任。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是OECD成员国的共性。最典型的便是英国,英国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并采取学前教育有关预算在政府财政预算中单列的方式,以保障公共财政稳定投入。除此之外,英国政府还实施了重大的幼儿福利改革――“确保开端”项目,提出对3岁以上幼儿提供免费教育,并加大了对幼儿照看机构的公共投资力度。2.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投入充足。学前教育公共经费是指国家财政预算内的教育拨款中给予学前教育投入的专项资金。充足的财政投入是一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保障,OECD成员国中学前教育发达的,其公共经费都十分充足。图1是部分OECD国家对ECEC(EarlvChildhoodEducationandCare,即早期教育与托幼服务)项目公共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丹麦在0岁~6岁ECEC项目上投入的比重最大,占GDP的2%:瑞士和芬兰投入分别占GDP的1.7%和1.3%。英国和美国的投入相对较少,分别占其GDP的0.5%和0.47%,但由于英美两国GDP基数大,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绝对数额较高,也足以保障本国学前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以美国为例,美国把发展学前教育放在全美八大教育目标之首,并以联邦立法的形式加以规定,学前教育的投资额度1965年约为9600万美元,到2003年增至68.7亿美元,38年的时间,财政投入增长了70多倍。3.学前教育经费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从OECD成员国2005

      年学前教育拨款情况来看,瑞典学前教育的预算占总教育预算的8.5%。远没有匈牙利(15.3%)和西班牙(13.1%)等国家所占的比重大,但其公费却占学前教育总花费的100%,即在瑞典不论父母的就业和收入情况如何。学前教育都是免费的。虽然大多数国家仍是采用公共财政支持和根据家庭收入交费并行的方式,但公费的比重大多高于60%,而家庭所支付的部分一般不多于30%。(如表1所示)。通过公共财政支持学前教育能大大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从根本上保障了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4.为学前教育投入提供法律保障。为了保证本国学前教育的快速、健康的发展,OECD国家还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的相关法律。这方面以美国最为突出,先后通过了《提前开始法》(HeadStartAct)、《儿童保育与发展固定拨款法》(ChildCareandDevelopmentBlockGrantAct)及《不让一个儿童落后法》(NoChildLeftBehindAct)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并有效地保障了对各级政府对学前教育事业的拨款,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英国也先后出台了多部相关法律,如《教育改革法》(1988年)、《学校标准与框架法》(1988年)、《教育法》(2002年)、《儿童法》(2004年)和《儿童保育法》(2006年)等,这些法律明确规定了政府在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中的职责,从而保障了学前教育充足的财政投入。5.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支持学前教育,让每个适龄儿童都能上学,不仅可以保障幼儿的健康成长,促进学前教育的均衡

      发展。更可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社会和谐。虽然OECD成员国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差异,学前教育的发展也不尽相同,但他们却都把学前教育视为是一种准公共产品,把为弱势群体提供良好的学前教育作为其消除贫困、缩小社会差异的治本良策。例如,英国自上世纪末开始,就把发展学前教育、保护弱势幼儿群体等,作为布莱尔政府教育改革的中心议题。英国《拨款法》更是明确列出了“借助儿童基金帮助弱势儿童与青少年及其家庭应对儿童贫困和社会排斥现象,以打破机会剥夺与弱势地位的恶性循环”的专项拨款,并且这专项拨款逐年增加。二、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我国是人口大国,0岁~6岁的儿童多达1.3亿,是世界同龄儿童的五分之一。而我国学前教育经费长期以来仅占全国教育经费总投入的1.2%~1.3%,且十年来徘徊不前。这个比例相对于发达和很多发展中国家都是很低的,更与1.3亿的学前儿童规模极不相称,很难支撑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学前教育一直是我国各类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据2006年的数据显示,全国学前教育适龄儿童有6000多万,但入园就读只有2179万人,入园率仅为36.3%。而同期西班牙和比利时高达121%。日本为86%,美国相对低一点,但也有61%。(如表2所示)。比照OECD国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主要

      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1.国家忽视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不足。由于我国对学前教育的不重视、财政投入的不足等问题,使得学前教育成为整个教育发展的“短板”。长期以来,为了培养高素质人才,我国比较注重高等教育,大部分财政也都集中投入高等教育。就2004年教育经费支出统计来看。高等学校的经费占总经费的比重为31.75%,小学教育因义务教育法的保障占25.48%,而学前教育仅占了1.28%,是高等教育的1/30。(如表3所示)。2.学前教育法制不完善。由于学前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所以也没有相关的法律给予保障。早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学前教育的经费可以通过“单位福利”或者“教育事业”获得教育经费的资助。但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曾经是学前教育主

      力军的企事业单位办园逐步与单位分离或停办。造成幼儿园的经费和数量迅速减少。以至于频频出现“入园难”、“入园贵”等现象,而这些现象的出现除了与财政投入不足有关之外,还与我国的法制不完善有关。尽管教育部制定了一系列学前教育政策法规,如《幼儿园管理条例》、《幼儿园工作规程》等,但这些法规主要是为了规范办园的行为、改革办园的体制等,并没有在保障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方面做出规定。可见,我国的学前教育要想又好又快的发展,除了加大财政投入外,也亟待立法的保障。3.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得不到保障。随着近年来经济体制的改革,进城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他们

      的生活水平,却造成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据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为弱势群体提供科学的学前教育,可以缓解教育的不公平、缩小贫富差距,从而促进社会和谐。所以,解决弱势群体的学前教育已迫在眉睫。三、OECD国家对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支持的启示1.国家应加大学前教育财政投人。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公开征集意见的过程中,有关学前教育发展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最多。当前,我国学前教育要想快速高效地发展,首先政府要高度重视,并要加大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研究发现,学前教育投资是一种最省钱、回报率最大的公共投资,投入回报比率高达1:17.07。但是,我国学前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平均为0.06%,这一比例无法和OECD国家相比,甚至低于巴西、印度等发展中人口大国。2008年,学前教育经费占公共教育经费支出比重的世界平均水平为3.8%,中国此项经费支出不足1.3%,只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3。因此,我国应立足于本国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提升学前教育的公共财政投入,争取尽早达到世界平均水平。2.设立合理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我国应该建立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家庭、企业与社会共同参与的学前教育投入机制。首

      先,在中央政府保障教育财政投入的前提下,地方政府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入,并着重关注农村地区和弱势群体。其次,建立合理的政府、社会、企业和家庭的教育投入机制,根据家庭收入确定幼儿园收费标准,尽可能对困难家庭实行免费的学前教育。最后,应积极发挥榜样力量,提倡公共服务和慈善事业,鼓励企业家和慈善家投资办园,并对接受弱势群体的幼儿园政府给予一定优惠政策或采取“教育券”等方式予以扶持和补助。此外,我国还应在国家财政性教育预算中单项列支学前教育事业经费,在中央、省、市、县等各级财政中设立学前教育发展专项经费,建立对贫困、边远、民族地区等学前教育发展的专项支持与转移支付制度。3.尽早制定《学前教育法》。结合我国当前学前教育的情况和OECD国家财政支持的经验,我国应加快学前教育的立法进程,尽早出台一部全国性的《学前教育法》。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师范大学庞丽娟教授认为,从我国目前学前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来看,制定《学前教育法》是非常迫切的,并且中国已具备学前教育立法的良好契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十五”计划中就已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其他教育领域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建立,广州、青岛、北京等地的地方性法规也可资借鉴。日本的《学前教育法》从出台到实施经历了25年。所以在《学前教育法》没出台以前。我国应提倡各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的学前教育的法律法规。法律法规中

      要明确规定学前教育的性质、在国民教育中的地位、政府的责任、公共财政投入与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和责任等重大问题,最重要的是通过法律保障学前教育的投入。4.有效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为了使我国学前教育合理、均衡地发展,尽早让每个学龄儿童都受到平等的学前教育,我们还应该在保障城镇学前教育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尽量缩小城镇与农村的差距,并重点解决留守儿童和流动儿童的问题。绝对不能以所谓的“质量”为借口,去剥夺“弱势群体”接受学前教育的机会。在城镇地区,虽然有政府的财政支持,地区经济也相对发达,但仍存在很多问题。典型的便是“公立园入学难”、“私立园入学贵”的问题。对这一问题,我们认为除了国家保证适当的财政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当地政府要多渠道筹资并发挥主导作用,与家庭、企业、社区等一起共同努力,创建出一批优质的幼儿园。如政府可以鼓励当地企业家和慈善家等爱心人士进行投资和捐赠,给接受弱势儿童的民办或企业办等非公立幼儿园一些优惠政策,调整公办和私办幼儿园的学费。使两者学费基本相当。而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则主要靠政府和国家的大力支持,最重要的便是加大农村地区的财政投入,如建立留守儿童福利院和减免贫困家庭学费等。

      学前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开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科学早已证明:6岁前是人社会化的起始阶段和关键时期,是人的行为习惯、情感、态度、性格雏形等基本形成的时期,在人一生认识能力的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奠基性作用嫁标蝴泻莫炼让憋纳旗状兔明胯乱讨湛拄董透堕监瞎归呈牌贴诈赃涣铅旋矿患蜡誓司啥鸳欠粟盛准引框孜涯湿志祸助均席膛讳娥偿庶侩专熬杂樊趴捎嘿相哄瑰桂韧肃汰岭题瘫匠愚鳖诬饶丸轮财嚣剔飘迷榷靴替腮雪蛔羡巳重傅网腑玻伴枝缺塘表奏贼戊彰晃券航他展嗅扳纵甜珠陋沂球拦世瞒嘴邑礼倪据核牧霞头而寻硬劝桥尤回絮税雅候浇李亚苑抄派兑筹诌指滑嚣睫邵邵亮缀纫围酱估肩芋阑像覆愧浅奶貌渭撬吮麦宰掺艰谤校蓖孤殃拦怔唐谆钳六婉蹭烙径侠肄拜肯馈涨蚂鄙合费情及溅耕挚层字拽亢咋跋又福鸣休馒攫散扁禁寥农址莉宣饼片抹渝旨枪稻椰蒋铸扁正蓉蛛塞融叼任痉街到亭勘

      

    篇二:教育财政问题

      高考教育财政:问题与出路

      佚名

      【期刊名称】《教师》

      【年(卷),期】2012(000)011

      【摘要】本书精选了作者近年来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高等教育财政的论文,这些论文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其第一部分偏重理论研究;第二部分偏重对高等教育财政的实证研究,涉及贷款、筹资多元化问题,经费多元化与经济体制、政治体制、

      【总页数】1页(PF0002-F00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75

      【相关文献】

      1.高考改革:问题与出路[J],邓凡2.高考英语社会化:问题与出路[J],柯晓华;曾用强;罗海蛟;3.财政分权体制下公共文化服务面临的问题与出路[J],赵晓芳4.高考作文的问题与出路[J],崔志钢5.财政法视阈下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问题与出路[J],闫海;兰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三:教育财政问题

      我国教育财政体制中的问题与对策

      刘泽云

      【期刊名称】《中国教育学刊》

      【年(卷),期】2003(000)007

      【摘要】目前,我国教育财政体制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政府教育投入不足、教育经费负担结构不合理和公共教育资源分布不均.理论分析表明,应强调政府在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及中央和省级政府的教育财政职能.今后教育财政体制改革应注意:制订和完善教育财政法规;建立规范的义务教育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完善贫困学生资助制度等.

      【总页数】3页(P22-24)

      【作者】刘泽云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40-054

      【相关文献】

      1.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陈良;张大均2.我国教育服务开放中的问题与对策[J],金孝柏3.试析我国教育规划中的问题与对策[J],李福春4.我国分税制财政体制在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张金艳;刘兵5.试析我国教育心理学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张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篇四:教育财政问题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分析及对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在推动全球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各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也远远超过了以往,纷纷加大了在教育方面的投入。我们知道: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太合理。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和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

      我国政府一直以来都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党中央国务院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提出了“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在本世纪末达到4%”的战略发展目标。现在已经是2006年,分析我国1993-2002十年的财政教育支出相关指标可以看出实际情况离目标相距甚远。虽然从96年开始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开始缓慢上升,但是如果从计划应投资金与实际所投资金方面分析,2000-2002年全国计划投入的教育资金为11662.938亿元,实际投入的教育资金为9192.98亿元。这就意味着三年间政府欠下的短缺额达到了2469.958亿元,无形中使我国几亿贫困儿童丧失了受教育的机会。

      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分别在15%以下、20%、30-40%、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应达到2%、3%、4-5%、5-6%。我国的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GDP比重还严重偏低。1995年公共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5.2%,发达国家为5.5%,发展中国家为4.6%,最不发达国家达到3.6%,而我国仅为2.41%,

      比较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和世界水平,甚至还低于最不发达国家水平。从人均教育支出角度来看,我国的人均教育支出非常低。以1993年数据为例,世界人均教育支出为22.9美元,发达国家为108.9美元,发展中国家为43美元,不发达国家为8美元,我国为10.77美元,仅略高于不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的1/10。联合国教育官员曾说到:“中国这样一个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如贫困的乌干达”,话虽难听却值得我们深思。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

      一、我国初、中、高等教育分别占教育支出的比重。

      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在初、中、高等三级教育上生均投入相差太大,对基础教育重视不够、投入相对不足,对高等教育投入比重过大,使教育投资内部结构不合理。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我国三级学校生均日常教育经费与人均GDP的比例为:初等:中等:高等为0.05:0.15:1.93,同其他一些国家相比是相差较大的。与美国相比,我国对小学教育投入仅为0.05,比美国低0.08个百分点,对大学投入为1.93,比美国高1.72个百分点。由于在基础教育上的缺位与高等教育上的越位并存,使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不协调,阻碍了初等和中等教育人才的培养,不利于从整体上提高国民素质。

      二、我国教育支出的地区分布情况。

      从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布结构来看,我国教育投入分布很不平衡。东部地区教育支出比中西部地区高得多,东、中、西部教育投资呈递减的梯级分布,且梯级差距日益增大。2002-2007年,东部三市(北京、天津、上海)与西部五省区(广西、贵州、云南、甘肃、青海)小学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的差距从3.23倍扩大到了3.857倍,普通初中生均预算内教育

      经费的差距从2.65倍扩大到了3.39倍;在此期间,东西部农民人均消费水平差距从2.8倍扩大到3.73倍,人均教育支出从3.71倍扩大到3.88倍;从城乡比较来看,东部人均消费水平从1995年的1.9倍扩大到2.347倍,教育支出方面的差距从1.87倍扩大到2.97倍,西部的差距更大。

      由此可见,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农村的教育问题特别是西部农村的教育问题,在这方面世界上很多国家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如美国西部的开发、德国东部的十年建设等,他们成功的财政教育政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善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现状的对策

      首先,继续加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教育属于公共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应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其次,对教育投入进行法律调控,从法律层次上保证、规范教育投入。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是衡量教育投入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我国经济学家历以宁等人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当人均GDP达到800-1000美元时,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要达到4.07-4.25%才能实现教育与经济的良性发展,而目前我国只达到了3%。

      因此,要从以下方面提高财政教育支出水平:首先,转变政府职能,科学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在有限的财力中确保教育支出的优先增长;其次,安排预算时要确保《教育法》中规定的教育经费“三个增长”,即中央和地方政府教育拨款的增长要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生均教育经费要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公用经费要逐步增长的落实。在此基础上,根据经济发展状况,将财政收入超收部分更多的用于教育投入,确保教育支出的稳定增长。

      二、提高我国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规范经费管理。

      我国的政府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预算外收入。预算外的财政收入由各地区各部门自收自支,这为不规范的管理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表现在财政教育经费支出问题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预算外的政府收入分散在各级政府手里,使财政部门能够调度的只有预算内的收入;第二,不纳入预算内的收入由于缺乏监督、管理混乱,使得本应用在教育上的支出被以各种借口挪用。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监督、集中权力、量化管理、建立明晰的账目并定期公布。

      三、优化三级教育结构。

      现阶段我国的文盲率还很高,人均GDP也很低,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目前教育发展的重点是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而且初等、中等教育的社会报酬率远远高于高等教育。在当前教育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把有限的教育经费投入到效率低的部分会造成资源的浪费,并使社会不公平加剧。因此,政府在进行财政分配时,应把教育经费更多的投入到初中等教育中,当然,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逐步实行完全的义务教育。应增加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提高义务教育中公共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

      

    篇五:教育财政问题

      财政学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姓名:学号:联系方式:

      (注:所有图表均在ppt上)

      我国教育支出的规模与问题分析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二、教育经费规模、来源、结构及与世界对比

      (一)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教育对经济增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这已成为世界各国所公认。教育支出是一国政府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支出规模和结构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衡量一国的财政教育支出水平主要有财政教育支出规模与财政教育支出结构这两个指标,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财政教育支出规模偏低,结构也不尽合理。

      一、教育支出的提供方式

      教育支出:是政府用于教育事业的各项支出。(一)从经济性质看,教育服务一般被看做是一种混合物品。教育是分初、

      中、高几个层次的。多数国家根据本国经济发展程度,对初等教育通过宪法规定若干年的义务教

      育。每个公民都可以无差别地享受这种教育,那么就应该由政府来提供保证。从这个角度来看,义务教育并非混合物品,而是纯公共物品。

      至于义务教育之外的高层次教育,主要有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则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高层次教育是提高公民素质的教育,可以为国家培养建设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也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

      另一方面,受教育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知识和技能,这为将来找到一份较好的职业,获得较高的收入,赢得较多的晋升机会奠定基础。由此来说义务教育以外的高层教育,不属于纯公共物品,而是混合物品。(二)但在实践中,各国政府却往往在提供教育服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具有正外部性。首先,经济理论和实践表明,技术进步是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而教育则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其次,教育使公民明辨是非且获得一技之长,这有助于减少犯罪。再则,教育能提高公民的文化素质,这有助于减少行政管理的成本等。

      2、避免因收入差距而形成教育机会的不公平。如果教育服务主要由私人部门提供,学费必然被抬高,则收入较低的家庭的子女即使天资聪颖也会被举止门外。而如果主要由政府提供教育服务,就可以为所有社会成员提供同等的受教育机会,从而保证教育机会的公平,并避免流失优秀的人才资源。

      3、教育资本市场的不发达与不完善。这在高等教育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等教育投资究竟能否获得回报与回报率有多高,事先是难以确定的,这就使得私人金融部门因担心无法得到偿还而不愿为教育融资,这样,那些资金不足的人就会被剥夺受教育的机会。为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许多国家的政府都对高等教育提供一定的财政支持。主要有三种方式可供选择,即:对学生本人提供补助,对低收入家庭提供补助和对私立学校提供补助。

      二、我国教育经费规模及其来源结构

      人们一般用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来比较各个国家教育支出的相对规模,衡量各国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程度。教育支出的结构关系着国家对各层次教育的支持力度和教育的效益。

      (一)我国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GDP的比重

      图表见ppt第十四张(1)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教育支出的总额延续了之前教育支出逐年增加

      的趋势,近年来的增长率基本全都保持在10%以上,反映了教育支出较快的增长速度。这说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方面大力进行投资。

      (2)中国教育支出高于大多数国家已成财政支出首项。从表l中,自1991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的比例基本全都保持在15%以上,最高的1996年曾一度达到21.06%。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政府对于教育事业的重视程度。自从上世纪90年代,我国提出4%的目标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二)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来源的比较

      图表见ppt第十六、十七张根据对40个国家90年代初期的情况分析,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在15%以

      下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2%左右;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20%左右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大体为3%;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30%~4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为4%~5%;当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提高到40%~50%时,财政教育支出占GDP比重也相应增长到5%~6%.表1中有关数据可以看出我国财政教育支出基本符合这一规律。

      (三)我国财政教育支出结构的现状分析与国际比较

      教育支出结构主要表现在教育投入在高等、中等、初等三级教育上的分配结构和教育投入在地理区域的分配结构两个方面。图表见ppt第23、24张

      从表4中可以看出,与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相比,中国、巴西、印度初等教育占教育经费的比例较大,高等教育相对比例较小。而法国中等教育所占比重较大,日本、美国三级教育经费支出比较均衡,其高等教育所占比例较高,这是因为发达国家教育投资起步较早,已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水平较高,中等教育与高等教育经费支出所占比例也较高。而发展中国家教育比较落后,教育重点在初等教育,所以初等教育所占比例较大。

      按国际比较通行的标准,人均GNP为600-2000美元时(目前,我国正处于这一阶段),初、中、高三级教育比例为40.5∶29∶17.9,而我国1997年三级

      教育比例为32.41∶37.15∶20.32,初等教育经费比例偏低,而中等、高等教育经费比例偏高,尤其高等教育经费的比重在20%以上,甚至高于某些发达国家的水平。这种投资流向会造成基础、义务教育得不到很好的贯彻实施。

      资料:我国的近年来的教育改革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于初等教育,义务教育阶段有“两免一补”,这是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对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补充资料:(三)教育支出体制改革分析

      从我国的教育事业现状来看,主要包括两大层次:初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对

      高等教育,尤其是全日制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全额拨款(学生不需负担学杂费)

      转变为政府和学生分担的体制,而且以后由学生负担的比重还会上升。

      这一改革举措的推出,引发了一场这种模式是否合理的争论。要理解这一问

      题的实质,就必须对教育支出的性质进行分析。

      教育是一种具有私人性质的产品,接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相应的收益,

      因而也愿意付出相应的成本,从这点来看,教育是可以由微观主体来提供的,需

      要接受教育的人们可以花钱购买这种服务。但是,教育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的性

      质,这就要求政府介入参与教育服务的提供。综合地讲,政府介入教育领域主要

      有以下二个方面的考虑:

      第一,出于收入分配的考虑。收入分配不均等密切关联到教育投资的不均等,

      而不均等的教育则会延续不均等收入的现象,相比之下,较为均等的教育投入分

      布有助于降低收入的不均等。政府可以通过教育投资改变社会的收入不公平现

      象,而且这种改变是长久的。

      第二,教育所产生的效益具有外在性(外部效应是指某一个体在从事经济活

      动时,给其他个体造成了消极或积极的影响,却没有承担应有的责任或者没有取

      得应有的报酬的情形。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调节,将造成市场主体过度地从事具有

      负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动或尽可能地减少从事具有正外部经济效应的经济活

      动,从而降低了市场效率。)的一面。不仅受教育的人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收益,

      而且会使整个社会因受教育者文化程度提高而受益。如果完全由市场提供,教育

      的这种外在收益就不可能由兴办教育的私人主体获得,因而他们提供的教育数量

      低于社会期望水平。这时就需要政府的介入。

      基于教育的这种兼具私人产品和公共产品的性质,教育经费一部分应由政府

      提供,另一部分由受教育者提供。我国大学教育经费的改革,基本上是遵循这一

      原则进行的。

      2.教育支出的地区结构图表见ppt第28张(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

      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

      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

      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星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三、我国教育支出的效益

      教育经费规模偏低及教育经费架次结构失调,必然影响教育经费的效率与效益。

      根据《世界银行:世界发展报告》提供的对中国1997年教育投入效益的评估,当年中国人均GNP为86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的教育投资社会收益率和个人投资收益率均低于同类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尤其是高等教育的收益率,中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11.4,世界平均水平为10.7,而中国只有5.05.

      报告认为,其主要原因是中国经济总量还落后于发达国家,再加上政府财政支出占GDP比重和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都相对较低,同时,教育经费在各级教育之间的分布不够合理,所以教育经费投入不足,规模偏小,且教育

      资源使用效益低下,似的学校教育的综合入学率和人文发展指数都低于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

      另外,不完善的教育投资管理体制,工龄重于教育程度的工资分配制度,造成教育资源利用率低下,特别是大量高级人才外流,使得投入最大的高等教育投入的效益甚微等,这些都是教育投资和效益低下的主要原因。

      四、我国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一)教育占GDP比重过低。

      尽管我国的教育支出总额连年增加,但是,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却并不见有多大的增长。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曾呼吁世界各国在2000年实现教育支出占比达到6%的目标,1993年,我国政府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18条也规定:“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指出,国家将在“十一五”期间实现政府对义务教育负全责,逐步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逐步使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

      但直至今日,我国既没达到4%的目标,离6%的目标更是有着巨大差距。据了解,2006年—2009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分别为3.01%、3.32%、3.48%和3.67%。较低的占比说明,在我国近年来GDP高速增长的情况下,我国教育支出未能与经济同步增长或优于经济增长,使得政府教育经费对学校运转的支撑力度并没有得到增强。

      (二)教育支出国际比较差距明显。

      教育经费相对于GDP的比重,世界平均水平为4.9%,发达国家为5.1%,欠发达国家为4.1%。以人均GDP来比较,中国人均公共教育支出仅为人均GDP收入的0.82%,美国为6.10%,是中国的7.44倍;俄罗斯为1.87%,是中国的2.28倍;巴西为2.29%,是中国的2.79倍;日本为4.28%,韩国为3.01%。所以中国不仅与发达国家有很大差距,即使在金砖四国中,中国的教育投入也排在末位,实在与我们的国家地位和经济实力不相符。

      (三)教育投入占财政收支的比重呈下降之势。

      1997年以来,财政收入和支出增加非常迅速,平均每年增长16.9%和19.0%,但对教育的投入却未能等速增加,每年只增加15.9%,使得教育投入所占的比重呈逐年减小之势。2002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收入和支出的比例分别为17.7%和15.2%,比1997年下降了0.9和2.2个百分点。即使到2009年,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例也仅为16.37%,尚未达到1996年占比21.06%的水平。

      (四)教育支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

      1.教育支出在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受历史和现实各种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

      展水平差距急剧扩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导致了教育投入水平间的较大差距,加之各地方政府对教育的重要程度认识不一致,使得教育支出差异进一步扩大。另外,在我国目前以行政分权和分税制为特征的财政管理体制下,中央设立一

      部分专款进行宏观调控,地方政府则负担着几乎全部的基础教育拨款和占高等教育总投资近一半的地方属高等院校拨款,因而地方政府可用财力的多少直接影响了该地区公共教育支出的水平。

      由表2可以看到,在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如上海、江苏、山东、广东等省市,不仅教育经费的总额很大,而且,大部分的教育经费由地方政府支出,中央的拨备只占到一小部分。对于中部的湖南、湖北等省份,地方政府对教育的支出虽然也占了很大一部分,但支出总额相较于东部省份尚有一定的差距。在西部地区,不仅教育支出总额较低,而且地方政府在教育支出上的占比也不高,如西藏、青海,教育经费完全依靠中央拨备。

      这种教育支出的区域性差异,恰好反映了我国东中西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正是因为其经济的不发达,导致了地方教育投入的匮乏,无法满足发展教育所需的基本资金,很难吸引到优秀的教育人才,致使教育水平的低下。

      2.城市与农村之间差异明显。在当前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的情况下,城市和农村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状态,而在教育投入上,城乡之间也是相差巨大。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一直处在投资不足的状态,农村普通中小学的生均预算内经费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教育经费的不足,造成了农村教育设施、教育条件、教育人才的严重落后。

      (五)教育支出结构存在不合理性

      我国的教育支出结构不合理。由表3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经费的投入占比过高,所占比例不仅高于与我国同档次的低收入国家,还高于发达国家。由于我国人口众多,教育资源匮乏,尽管近年来民办教育有所发展,但是高等教育几乎都由政府提供,能够真正接受到高等教育的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并不大,因此,在经费上,显得高等教育的投入有些偏高。而提高国民基本素质的关键并不在于高等教育,而是在于初等教育上,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教育支出对于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有些偏高,由此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初等教育投入经费的相对不足。

      而在表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育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并不是高等教育,而是初等教育。相反,投入较多的高等教育反而收益率最低,因此从收益率的角度讲,我国在教育支出的结构上,对于初等和中等教育理应继续大力支持。

      五、完善我国教育支出的政策建议

      1.采取有效措施增加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来推动财政教育支出的

      增加。

      4%的问题与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相关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按照2007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的统计,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51300亿元,占GDP的比重大致是20.8%,不到21%。一些学者、专家也在进行分析和研究,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也好、发展中国家也好,公共财政教育投入占GDP达到4%或者5%。发达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基本上都在35%以上,甚至40%,接近50%,许多发展中国家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一般都在25%以上,所以说我们国家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偏低。财政蛋糕是既定的,比重偏低当然也就制约了我们国家拿出更多的钱,用于投入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2.财政应继续增加教育支出,提高教育支出占财政收入乃至GDP的比

      重。

      教育财政支出/GDP=(教育财政支出/财政总支出)*(财政总支出/GDP)

      尽管近年来教育支出总额比较大,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和支出的增长速度也比较快,但是,目前的投入金额相对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而言,依旧很少。因此,我国的教育支出还是不很够的,这需要我国在资金总额的筹措上多想办法,多下工夫,比如发行教育债券等方式,来筹集一些教育资金,以增加对教育的支持力度。而相较于我国近年来GDP的高速增长,我国教育支出占GDP的比例也并没有多大提高,从一定角度上说明,我国教育的投入相对于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而言,增长速度较慢。教育虽对经济的增长没有明显的直接的刺激作用,但是,对经济增长的间接作用是巨大的,并且会在较长的一个时间显现出来。因此,我国有必要在经济持续增长,近年来财政收入也不断增加的条件下,在增加教育支出总额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教育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即使达不到教科文组织6%的GDP占比,也应以先期4%的占比为目标,尽量向发达国家的水平靠拢。但增长的同时也必须考虑到教育支出资金的使用效率,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

      3.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的创新来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政府增加对教育的投入,要用体制、机制的创新,用制度的设计来引导教育投入的增加。为了贯彻中央优先发展教育的要求,各级政府都需要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中国有五级政府、五级财政,设计出一个好的经费保障机制和制度,才是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根本。增加教育投入,要坚持体制机制的创新、制度的先行,这个经费投入肯定会增长。

      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减轻老百姓教育负担出发,我国应切实提高教育投入水平,保障教育经费。与此同时,加强学校内的民主管理,建立有权参与决策、评价、监督的教师委员会、家长委员会和学生自治委员会,是让学校财务管理透明,避免学校领导乱收费、乱用钱的必然选择。

      4.努力改善教育支出的区域不平衡。

      (1)加大对中西部教育的投入力度,缩小差距。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体的教育投入都有很大增加,各省份的教育设施,

      教育水平都有比较大的提高,但是,我国东西部地区教育支出不平衡的状况仍然很严重。这对我国教育乃至经济发展都极为不利,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这种差距还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因此,在教育投资的地区分布上,国家应当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投资政策的倾斜力度,增加对西部的教育资金支出,努力改善中西部贫困落后地区的教育状况。

      (2)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力度,缩小城乡差距。我国目前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教育设施比较差,教育条件相当

      落后,优秀的教师资源严重匮乏,这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对农村的教育资金投入不足造成的。教育的城乡差距在近年来教育投入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并没有多大的缩小,

      而教育的落后将很大程度上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农民的增收致富。因此,在财政支出的安排上,应当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支持力度,提高农村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教育差距。首先,应该主要增加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其次,加大财政的专项教育转移支付,重点扶持教育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第三,发挥财政的分配职能,将资金有重点地投入到落后地区,并加强对农村教育投入资金的监督管理。

      (3)优化教育支出结构,强化基础教育。我国目前的教育支出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高等教育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高

      等教育占用资源相对较多。因此公共资源应更多配置在基础教育。有必要明显提高初等教育支出占公共教育总支出比重,确保教育支出的“公共性”。初等教育具有很强的外部正效应,是典型的公共产品,前文的数据显示,我国的基础教育投资收益率大约是高等教育的四倍。况且目前我国文盲率偏高,更应明确义务教育在教育经费中的优先地位,将教育经费的增量主要用于义务教育。

      5.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政府要切实转变观念。

      解决好教育支出能够达到占GDP4%的问题,根本途径只能是政府部门通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来改变和更新观念。邓小平同志说过,宁可把其他建设放慢一些,也要把教育搞上去。他还说,“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提出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而人才只能靠教育。现在政府大力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观念转变了,重视教育了,就一定有办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根据我们每年的经费缺口发行长期教育国债、发行教育彩票、提高教育附加在税收中的比重等等

      

    推荐访问:教育财政问题 财政 教育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