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范文网 - www.zymmds.cn 2024年05月17日 12:28 星期五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8篇)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3-06-07 17:18:01

    篇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RevisedonNovember25,202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以教基二〔2014〕4号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该《意见》分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4部分。

      《意见》正文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和,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建设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着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融入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分体现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

      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制订(修订)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调整完善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内容。将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生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

      和方法。高校要把纳入学校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养成劳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情况纳入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的自觉行动。将学生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的能力。充分发挥、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多种教研形式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立健全中小学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人的有效途径。

      (十)加强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施工作。高等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

      课程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指导。加强对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作考核范围。[1-2]

    篇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如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几点思考

      新发中学校长

      高景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教育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指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作为一名校长如何将“立德树人”扎实推进、全面落实好,是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深感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一、抓好德育工作是“立德树人”的保障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我们教育工作者,在知识教育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德育教育。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品质的好坏,即使智育再高,没有好的道德,也将是“废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对教师来说是立师德,对学生来说是立学德。教师立德树人,必须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和修养,这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作为一名中小学的校长,办好一个学校,让人民群众满意,首先要以德育工作为先。领导要用更多的人文理念,在工作上给与更多的是表扬,激励教师去工作。同时,还要用真诚的阳光照

      耀学生成长的道路,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率先垂范、言传身教,以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人格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的德育教育在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方面的有机结合。学校德育要从课程教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在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过程中,积极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变单纯学习知识为服务社会的思想理念。重视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不断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和效果,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

      我们学校是寄宿制集中办学,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在文明礼仪教育、学生养成教育、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上要体现学生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因此,我们建设了层次楼廊文化、国学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校园艺术活动,把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在机结合起来,寓教育于文化活动之中。

      二、抓好学生素质教育是“立德树人”前提和基础

      开展素质教育工作是学校的一项长期工程,任重而道远。在提出:“立德树人”之时,提高人的素质是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最终价值取向。教育作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的、和谐的、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政治理论与社会实践相

      结合、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所以,提高学生素质,才能立德,才能成为有用之人。

      三、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是推进“立德树人”进程的必经之路

      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作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学校领导,责任之重大。必须要制定出教育目标,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建立一套复合校情的人性管理制度。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

      加强特殊群体的培养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工作。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的关怀和帮助,当他们因学习困难而落后,因生活贫困而自卑、因家庭不幸而落泪,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及时出现在他们的身边,用我们无私的爱温暖他们受伤的心灵,使他们在困难面前能勇敢面对,重新拥有健康、快乐的人生。

      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经常性地开展谈心活动,引

      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经受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

      教师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正确的去引导学生,并且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人生信念,理想是人生的指路明灯,信念是实现理想的精神动力。一个人如果没有理想,青春就将枯萎、衰败,生命就会黯淡无光。所以,身为教师更加要注重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更好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

      立德树人,我们每个教师都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它关乎着国家和民族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千秋大计,育人工作是功德无量的事业,立德树人,努力使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篇三: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乐平三中

      王清华

      学校教育的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育德为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工作不仅仅是传道授业,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学校应着重加强制度建设、队伍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化课程改革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一、“三全”育人,构建体系。

      1、全员育人,形成强大育人合力,营造全员育人氛围,每位教职工都要承担起育人责任,肩负起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疏导的职责。各学科教师结合教材特点进行德育渗透,协助班主任进行日常思想教育。

      2、全程育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各年级要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思政教育。

      3、全方位育人,要把思政教育渗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环节,渗透到教学、管理、服务等各方面,并延伸到家庭、社会、网络等各领域。

      二、建设队伍,落实责任。

      1、加强党组织对学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管理,发挥好党组织在学校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保落实”的作用。

      2、加强党员教育管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强教师政治思想教育,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加大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在考核中的权重。

      3、完善学校的班主任选聘制度。高度重视班主任工作,选聘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

      4、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5、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要注重对思政课教师的职后培训与教研,强化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锻炼。

      6、全面落实课程思政,充分发挥语文、政治、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发挥思政课程的重要作用,思政教师要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提升育人效果。

      三、守正创新,协同育人。

      1、加强家校联系。每学期至少组织开展两次家长学校培训活动,成立家长委员会,明确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发挥家庭教育协同作用,形成有效的教育效果。

      2、组织并开好每一个班级的家长会,达到与家长建立紧密联系、取得共识的协同教育目的。

      3、邀请相关部门开展校园防恐反恐教育、法制教育、禁毒教育、反邪教教育专题活动,举办专题讲座和图片、实物展览,增强学生们的法制安全意识。

      4、利用纪念馆、博物馆深入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学生了解革命历史,增强学生民族精神,培育爱国情感。

      5、立足地方特色,大力开发乡土资源。带领学生参观古戏台,欣赏赣剧表演,了解学习相关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励他们学有所成献身家乡建设事业的热情。

      四、多措并举,以行践知。

      1、加强红色(红色基因)、绿色(生态文明)、古色(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教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加强对学生的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利用校徽、校训、校规、校歌、校旗、校服等来展现校本文化,充分利用板报、宣传橱窗、走廊、墙壁、校报、校园广播等浓厚校园文化建设。

      3、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室、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学生将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4、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困生、贫困生、留守儿童、随迁子女等特殊学生群体的关怀和帮助,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

      5、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德育工作。加强对学生运用网络的正面引导,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充分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展积极向上的校园网络文化活动。

      6、加强行为养成教育,贯彻落实《中小学生守则》,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生活、卫生、健康等习惯,培养学生团结友爱,诚实守信,热爱集体等优良品德。

      7、加强主题教育活动。学校组织开展如升旗仪式、成人礼、毕业典礼等教育活动;同时,以清明节、“五四”青年节、国庆节等重大节庆日为契机开展祭扫烈士墓、志愿者服务、唱响国歌红歌大赛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8、开展生态文明教育。教育学生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引导学生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自觉性。

      9、加强劳动教育。开展校内劳动,组织校外劳动,鼓励家务劳动,让学生感知劳动的美好、理解劳动的意义、发扬服务精神。

    篇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坚持德育原则,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王有鹏

      来源:《教书育人·校长参考》2018年第09期

      [摘

      要]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灌输性原则、渗透性原则、说服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宣传性原则、示范性原则、平凡性原则等德育原则。

      [关键词]立德树人;德育原则;落实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坚持以下德育原则。

      一、灌输性原则

      向学生传授或者说灌输马克思主义的基础知识,是武装青少年思想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基本建设,如果没有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的传授或灌输,学生缺乏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就没有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观点,就没有灵魂。同时,青少年如果缺乏关于道德、政治、经济、法律、心理等方面的知识,势必影响其智力的全面健康发展,从而很难造就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必须理直气壮地强调灌输,必须旗帜鲜明地加强理论知识教学。

      灌输的主要渠道是道德与法治(原思想品德)课教学,道德与法治课只能加强,不能削弱。现在,存在削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倾向,后果是很严重的。要通过对学生全面、系统的品格教育、法治教育、基本国情、基本国策教育,达到切实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二、渗透性原则

      渗透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会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承担渗透任务的应该是全体教职工,应该是各学科和与学生有关的各项活动。初中各学科都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科特点,有机地渗透德育内容,体现教书育人的要求。

      例如,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要渗透爱国主义、社会主义、中国近现代史、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教育,以及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态度的教育,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要注意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学校的各种管理活动、服务活动、校园建设活动也要渗透德育内容,体现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要求。

    篇五: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根本任务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新疆生产建设

      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把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立德树人的要求落到实处,充分发

      挥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核心作用,进一步提升综合育人水平,更好地促进各级

      各类学校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性和紧迫

      性

      (一)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

      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

      要载体,集中体现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

      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全面深化课程改革,整体构建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时代特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健全综合协调、充满活力

      的育人体制机制,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

      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

      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

      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时期课程改革在立德树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新世纪以来特

      别是教育规划纲要发布实施以来,教育系统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有关精神,积极

      探索,勇于实践,推动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

      展的教育理念得到普遍认同。符合素质教育和时代要求的课程教材体系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深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启发、讨论、参与的教学方式不断推广,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进一步增强。分类考试、综

      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科

      学多元的评价制度改革取得重要进展。课程改革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工作奠

      定了基础。

      (三)课程改革面临新的挑战。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突飞

      猛进,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学生成长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青

      少年学生思想意识更加自主,价值追求更加多样,个性特点更加鲜明。国际竞

      争日趋激烈,人才强国战略深入实施,时代和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人才。这些变化和需求对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

      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

      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

      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

      全过程,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立足中国国情,具有世界眼光,面向全体学生,促进人人成才。

      (二)基本原则。坚持系统设计,整体规划育人各个环节的改革,整合利

      用各种资源,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坚持

      重点突破,聚焦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针对制约课程改革的体制机

      制障碍,集中攻关,重点推进。坚持继承创新,注重课程改革的连续性和可持

      续性,适应新时期教育发展的新要求,积极开拓,大胆试验。

      (三)工作目标。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着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扎实的科学文

      化素质、健康的身心、良好的审美情趣,努力使学生具有中华文化底蕴、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国际视野,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基本建成高校、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科学合理的课

      程教材体系;基本确立教育教学主要环节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人才培养体制;基本形成多方参与、齐心协力、互相配合的育人工作格局。

      (四)主要任务。

      1.统筹小学、初中、高中、本专科、研究生等学段(包括职业院校)。进

      一步明确各学段各自教育功能定位,理顺各学段的育人目标,使其依次递进、有序过渡。要避免有的学科客观存在的一些内容脱节、交叉、错位的现象,充

      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2.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

      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

      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

      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

      4.统筹一线教师、管理干部、教研人员、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充

      分发挥各自优势,明确各支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围绕育人目标,协调各支力量,形成育人合力。

      5.统筹课堂、校园、社团、家庭、社会等阵地。发挥学校的主渠道作用,加强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和社团组织活动的密切联系,促进家校合作,广

      泛利用社会资源,科学设计和安排课内外、校内外活动,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

      育人环境。

      三、着力推进关键领域和主要环节改革

      (一)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要根据学生的成

      长规律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把对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有关内容具体化、细化,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

      的问题。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

      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研究制订中

      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和高等学校相关学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根据

      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

      达到的程度要求,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

      评价更加准确

      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要从实际情况和学生特点出发,把核心素养

      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各学科教学中。

      (二)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依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

      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教学有关标准。要增强思想性,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全面传

      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充分体现民族特点,培养学生

      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要增强科学性,客观反映人类探索自然和社会发展的规律,确保课程内容严谨准确。要增

      强时代性,充分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根据社会发展新变化、科技

      进步新成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要增强适宜性,各学科的学习内容要符合学

      生不同发展阶段的年龄特征,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要增强可操作性,进一

      步明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充实学业质量要求,对教学实施、考试评价提出

      具体建议。要增强整体性,强化各学段、相关学科纵向有效衔接和横向协调配合。

      教育部将在总体设计的基础上,先行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合理确

      定必修、选修课时比例,打牢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增加学生选择学习的机会,满足持续发展、个性发展需要。坚持知行统一原则,加强职业体验、社会实践

      等方面的课程。进一步精选课程内容,科学确定课程容量和难度。

      制订(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加强文化基础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高等学

      校要完善相关课程,加强学生就业创业教育。研究提出高等学校相关教材编写、修订和使用意见。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依据修订后的基础教育国家课程

      方案,调整完善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

      (三)编写、修订高校和中小学相关学科教材。教材编写、修订要依据课

      程标准和教学大纲等要求,加强各学段教材上下衔接、横向配合。要优化教材

      内容。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写入德育等相关学科教材中,渗透到

      其他学科教材中。进一步提炼和精选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必备的、最基本

      的知识内容,做到容量适当,难易适度,避免内容偏多、偏深。要创新呈现形式,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密切联系学生生活经验,设计教材内容的呈现和编排

      方式,使之更加生动、新颖、活泼,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

      教育部将组织编写、修订中小学德育、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组织编写、修订中等职业学校相关课程教材;用好已出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

      程规划教材并及时修订完善,同时编好、修订工程规划教材以外的大学相关教材。各地要结合育人工作实际,开发完善地方课程教材。

      (四)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各地

      要组织开展育人思想和方法研讨活动,将教育教学的行为统一到育人目标上来。要在发挥各学科独特育人功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科间综合育人功能,开展

      跨学科主题教育教学活动,将相关学科的教育内容有机整合,提高学生综合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教学方式,适应学

      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强化教学的实践育人功能,确保实践活动占有一定课时或

      学分。实施“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建立一批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

      观实践基地,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引导学生在服务他人、奉献社会

      中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中小学要探索把课堂教学与社区服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途径和方法。高校要把实践教学纳入学校

      教学计划,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职业院校要不断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协同育人。要将“爱学习、爱劳动、爱

      祖国”教育要求融入到相关学科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劳

      动习惯、坚定爱国信念,将个人成长成才与投身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的实践紧密相连。各地要启动实施一批教学改革项目,激发学校和教师创新育

      人方式方法。

      (五)加强考试招生和评价的育人导向。加快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注

      重综合考查学生发展情况,引导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科学选拔人才。各级考试

      命题机构要严格以国家课程标准和国家人才选拔要求为依据组织中、高考命题,评估命题质量,保证考试的导向性、科学性和规范性。建立考试命题人员资格

      制度,命题人员应熟悉中小学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实际以及学校招生要求,充分发挥课程标准研制人员在中、高考命题中的作用。加强发展性评价,发挥

      评价促进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地要组织实施中小学

      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鼓励学校积极探索,完善科学多元的评价指标体系,引导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将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纳入综合素

      质评价体系,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实实在在

      的自觉行动。将学生体育课和艺术课学习状况纳入考试招生和评价体系中,促

      进学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和审美素养。

      (六)强化教师育人能力培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教师教育课程

      体系,融入教师职前培养和准入、职后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教师教育院校要

      创新教师培养模式,着力提升教师综合素质,增强育人能力。地方各级教育行

      政部门要根据新修订的课程标准,以提升师德修养、育人意识和能力为目的,组织开展教师培训与研修。建立以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优

      秀教师等组成的教师培训团队。研究设计基于新课程标准的培训与研修课程,开发优质资源。各级教师培训与研修要在以本学科为主的基础上,适当兼顾相

      关学科基本内容。开展校长专项培训与研修,提高校长统筹学校各项育人活动

      的能力。充分发挥校本教研、区域教研、联片教研、网络教研等

      多种教研形式

      在提升教师育人能力中的作用。

      (七)完善各方参与的育人机制。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健全中小

      学教学指导专业组织,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参与教学研究与指导。创新管理

      机制,支持和鼓励学校聘用社会专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或来校挂职。学校要建

      立健全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长学校建设,推动家长转变教育观念,树立良好家风,提高家庭教育水平,形成家校育人合力。联合宣传思想、共青团、妇联等有关部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平台,营造学

      校与社会合力育人的良好氛围。

      (八)实施研究基地建设计划。教育部建立中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集聚和培育专业团队,进行长期研究。针对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就学习内容

      遴选、学习程度要求等问题开展基础研究;面向教学一线,就推进学科课程实

      施及教学方式方法改革等开展应用研究;跟踪国外课程改革的最新动态,就学习、借鉴国际经验,开展中外课程教材比较研究;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

      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方式方法、有效途径、实施成效等,开展专题研究。

      研究基地要选择一批中小学作为学科教学研究实验学校。鼓励各地建立相应研

      究平台和实验基地。各地要加强教研机构建设,改革教研机制,创新教研方式,充分整合一线教师、教研员、专家学者等力量,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研究,为学

      校和教师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

      (九)整合和利用优质教育教学资源。采取多种方式,构建利用信息化手

      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

      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建设。大力开发与课程教材配套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

      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一批高校精品视频公开课程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各

      地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引导学校、科研院所、社会机构等开发服务于学生

      的优质教育资源。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整合区域内各种优质教学资源,建

      设共享平台。加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展演交流,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加强中小学社会实践基地和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

      社会资源的育人功能。学校要探索利用科技馆、博物馆等社会公共资源进行育

      人的有效途径。

      (十)加强课程实施管理。各地和学校要全面落实基础教育国家课程方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技术、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开设情况作为考核学校工

      作的重要内容。各地要做好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的规范管理和分类指导。进一

      步落实学校在教学进度安排、教学方式运用和教学评价实施等方面的自主权。

      建立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指导学生学会选择课程,做好生涯规划。教

      育部建立课程实施监测制度,定期对课程实施和教材使用情况进行评估,修改

      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各地要根据监测结果,加强和改进课程实

      施工作。高等

      学校和职业院校要按照人才培养目标,落实课程要求,确保教学效果。

      四、切实加强课程改革的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一

      项艰巨而复杂的工作。教育部将健全课程教材工作管理机制,整合课程、教材、教学等各类专家组织,充分发挥专业力量的作用,统筹协调高校和中小学课程

      建设。各地和学校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制订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方案,明确改革的具体任务和政策措施。教育部将对各地开展工作的情况进行

      指导。加强对课程实施状况的督导,将其纳入学校督导评估范畴,定期发布督

      导报告。加强督导问责,推动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强条件保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各级政府的统筹领导下,加强对课程改革工作的条件保障。要把教师实施课程能力培训作

      为“国培计划”等各级教师培训的重点。要根据职责任务,在经费、人员以及信息技术手段等方面为课程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

      (三)健全激励机制。采取有力措施,充分激发广大教育工作者投身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育部和各地定期开展优秀教学成果评选和教学名师评选,将研究和破解课程改革重点、难点问题的成果作为评选的重要内容。总结推广课程改革典型经验和优秀成果。把课程改革中重大研究任务列入教育部和地方有关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鼓励专家学者积极参与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承担单位要将项目成果作为重要科研成果予以承认,对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优秀成果给予奖励。把课程改革实施情况作为重要内容纳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工

      作考核范围。

    篇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教育的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xxx[摘要]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立德树人,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有高度的道德素养,又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真实本领。

      [关键词]

      教育;立德树人

      [作者简介]xxx,学生,广东河源。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的培养目标是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项根本任务,绝非一日之功,它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长期追求不懈的目标。

      一、立德树人的重大意义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大意义。立德树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本质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大举措,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对于全面提高育人水平,让每个学生都能成为有用之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立德树人凸显“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是对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发展和升华。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任务,其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以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这就充分彰显和肯定了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精神,注重发掘人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特征的人本主义教育。这是对传统教育把教育对象仅仅被当作传承文化知识的载体错误观点的颠覆,是对应试教育的质疑,是我党对教育本质的进一步认识、总结、提炼和升华的结果。

      (二)立德树人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在教育中的重要体现。

      “立德树人”就其本来含义和使用范围而言,讲的是教育领域中德育与智育的关系,是指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育人为本”,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要地位。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认为党所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伟大实践,不但需要有伟大的科学理论作指导,而且还需要有伟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配合,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武装广大干部群众;认为革命事业是群众的事业,革命任务的实现是同党的理论成熟程度和广大干部群众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掌握的程度直接相关的。上述这些思想的提出和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我们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是我们党历史活动的显著特点和优良传统。正因为如此,可以说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立德树人”指导方针的提出,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我们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发展规律和我们党一贯重视思想政治工作的优良传统为根本依据的,是在教育领域中坚持和尊重这些历史经验、社会发展规律和党的优良传统的体现。

      (三)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优秀传统。

      我国教育历来重视做人的教育,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主体精神的弘扬,人的精神境界的追求。《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并且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主张,认为教育就在于格物致知。这就是要培养年轻一代具有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他人、正确对待社会的高贵品质,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

      二、教育要立德树人的根本原因

      “立德树人”的思想由来已久,“立德”为我国古代所谓“三不朽”之一。《左传》载有“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意思是,人生最高的境界是立德有德、实现道德理想,其次是事业追求、建功立业,再次是有知识有思想、著书立说。这三者是人生不朽的表现。把“立德”摆在第一位,是因为万事从做人开始。“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需要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改革创新,坚持育以人为本,统筹各种教育资源,协同努力。立德树人需要利用社会的一切资源,包括家长的资源、社区的资源、社会各种文博的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形成教育合力。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文化多元,各种思想交相融合和冲突。青少年成长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面临着复杂环境的挑战。教育要积极应对这种挑战,坚持立德树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坚持优化知识结构,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统一。

      (二)立德树人是当前教育现实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教育还不完全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陈旧,重智育轻德育、体育和美育,重考试分数轻能力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培养方式落后,小学、中学、大学教育缺乏有机衔接,教学重课堂轻实践,重统一轻个性,综合育人效果发挥得不足;教育评价、考试、招生制度滞后于教育教学改革;社会舆情缺乏统一认识,缺乏育人的合力。因此,需要端正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方式,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三、立德树人的落实策略

      子》中的这段话说明我们的先贤已充分认识到培养人才是长远之计。“立德树人”也几乎是我国历代教育共同遵循的理念。

      (一)立德树人是时代的要求。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一)坚持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德育为先。

      “德为才之帅。”德是做人的根本,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我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与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而青少年学生又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德育为先更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德育为先,要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核心价值观的重中之重,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重要内容,引导和教育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校德育格局要从课程德育、社会实践和学校文化三方面进行建构;要把德育渗透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创新德育形式,丰富德育内容,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

      “立德树人”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教育是塑造人的灵魂的伟大事业,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要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和乐观向上的品格,学会创造幸福,分享快乐。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纯真完美的心灵。加强学生心理辅导,注重对学习困难学生、贫困家庭学生、单亲家庭学生、留守儿童、流动人口子女等特殊群体学生的关怀和帮助。认真发掘学科中所蕴涵的健全人格教育资源,将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得到人格的滋养与涵育。高度重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为培育学生健全人格提供良好氛围。要焕发学生的生命活力,把学生发展从知识层面提升到生命发展层次。

      (三)课程改革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有必要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细化到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中,认真修订课程标准。学校不能把课程分为主科和副科,每门课程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科教学不是贴德育的标签,而是充分挖掘学科教学中的文化内涵、育人因素,各科教学互相配合,真正做到教书育人。课程改革需要与儿童青少年的生活、学习结合起来。在课程改革中统筹各个学段,使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要特别注意各学段年龄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当前,高校和中小学课程改革从总体上看,整体规划、协同推进不够,与立德树人的要求还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重智轻德,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较为薄弱;高校、中小学课程目标有机衔接不够,部分学科内容交叉重复,课程教材的系统性、适宜性不强;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考试招生、评价制度不配套,制约着教学改革的全面推进;教师育人意识和能力有待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不足,支撑保障课程改革的机制不健全。这些困难和问题直接影响着立德树人的效果,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切实加以解决。

      总的来说,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办好学前教育,均衡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积极发展继续教育,完善终身教育体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收集于互联网,已重新整理排版.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系。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支持特殊教育,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

      水平,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顾明远.德育为先

      立德树人

      中国教育报,[3]顾明远.教育该如何立德树人

      人民网-人民日报.[4]张烁.立德树人是根本

      人民日报,[5]张力.纵论立德树人——教育的根本任务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动态》(双月刊),2012年第6期。

      1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篇七: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全面落实教育大会精神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作者:任文贵

      来源:《甘肃教育》2019年第04期

      全省教育大会的召开,是新时代我省教育事业发展史的大事要事。省委书记林铎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奋力开创新时代全省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新局面。林铎书记在讲话中立足省情,立足教情,提出“五个并重”,内涵丰富、立意深远,为全省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道路,是我们今后做好教育工作的重要遵循。

      近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健全完善五个工作体系,全面推进中小学素质教育。健全完善了以课程引领、主题教育、依托本土、突出实践的立体化德育工作体系,2017年我市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健全完善了竞技引领、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广泛参与的全民化学校体育工作体系,2018年我市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健全完善了活动引领、搭建平台、立足学生、个性发展的多样化美育工作体系,会宁会师中学、平川区乐雅学校等学校走向全国、走出国门,充分展示我市美育教育成果;健全完善了教材引领、大水浇灌、细雨滋润、活动启迪的走心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白银市育才学校等40多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级、省级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课率和咨询室建成率均达到100%;健全完善了课堂引领、提质减负、尊重规律、全面发展的系统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结合高考新政、中考改革、新课程改革等,逐步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各阶段招生改革有机融合。

      随着全国全省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市将以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匹配、内部动力与全面协调结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统一、独立自主与借鉴先进并重为重要手段,全面落实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德”的教育方向和目标任务,大力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一是把立德树人切实摆在突出位置。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今后,我们以更加明晰的思路、更加强有力的措施,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抓手,在改进和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社会主义道德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利用六一、七一、十一及“九一八”“一二九”、国家公祭日、抗战胜利纪念日等有利时机,大力弘扬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道德教育。在全市中小学开展“红色基因传承行动”“我的中国梦”等主题活动,举行全市中小学中华经典诵读大赛。以实施文明校园建设行动为抓手,通过开展市级德育示范校、校园文化示范校复

    篇八: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

      6/

      2020年第30期/7月22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落地-甘炅云---------------------------------------------------------------------------------------贵州财经大学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制度,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肓中对学习教育的要求和形式固

      化下来,将取得的好经验好做法形成常态化长期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对学习教育的要求和形式固化下来,贵州财经大学按照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要求,以

      及中央、省委有关精神,建立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制度。

      制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瞄准目标要求,明确主要内容,作好形式规定,建立督查检查机制,为

      全校广大党员干部理论学习有收获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障。围绕根本任务“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校办学治校的根本和使命所在,是检验高校改革发展成效的核心要素。

      在高校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主题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高校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处级以上党员干部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就是要用实践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的时代课题。贵州财经大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学习教育制度在坚持学习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立德树人同学习教育制度有机结合,通过长期制度化开展学习教育,不断明初心、知使命,不断增强广大党员干部以及教职工立德树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正确方向奠定思想基础。教育的具体内容作了明确规定:持之以恒地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特别是认真研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关于宣传思想、意识形态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持之以恒地学习党内法规,认真学习党章党规,不断强化宗旨意识、政治意识、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持之以恒地学习革命传统,不断增强党性修养;持之以恒地学习党史、新中国史,重温我们党来时的路,让初心保质保鲜;持之以恒地学习理想信念的内容,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持之以恒地学习担当作为的内容,不断增强具体工作中破解难题的本领;持之以恒地学习形势政策,用好经济社会改革发展、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等生动教材,不断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持之以恒地学习先进典型,营造奋发赶超的良好氛围。紧盯目标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论学习有收获,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上取得新进步,加深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大政方针的理解,学深悟透、融会贯通,增强贯彻落实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能力。”贵州财经大学以此为根本遵循,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聚焦"守

      初心”持续发力,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学习教育制度的政治任务,把解决学校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根子问题作为学习教育的目标导向,在理论学习有收获上做文章,确保学习教育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做好制度构建贵州财经大学在"不忘初心、牢

      明确主要内容贵州财经大学聚焦中央和省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求学习的内容,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办学、文化传承创新等内容,对学习记使命"主题教育中创新地建立学习教育制度,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成效的取得离不开科学的形式和创新的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教育工委安排部署,重点聚焦处级以上干部,围绕各种学习载体和学习渠道,在全

    推荐访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 树人 教育方针 全面贯彻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