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田范文网 - www.zymmds.cn 2024年05月20日 22:40 星期一
  • 热门搜索:
  • 当前位置 首页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角色潜意识的影像化:《千年女优》主要人物研究

    来源:网友投稿 发布时间:2022-03-08 09:33:53

      日本动画导演今敏(1963.10-2010.8)执导的《千年女优》(Millennium Actress,2001)曾获得2001年第33届加泰隆尼亚国际电影节最优秀动画电影作品奖,加拿大奇幻电影节最佳动画大奖,第33届东方快车奖最佳亚洲映画作品奖、泛亚洲电影节最佳动画奖。此外,《千年女优》与宫崎骏的《千与千寻》并列获得日本第5届文部省文化厅媒体艺术节动画大奖,并被好莱坞电影公司“梦工厂”买下在全球的发行版权。
      《千年女优》主要讲述隐退女演员藤原千代子在两位来访者的采访中追忆自己“爱情”的故事。安德鲁·奥斯蒙德(Andrew Osmond)在《今敏:幻术师》中提到今敏对它的看法:“精神分析法有助于理解这些角色以及搞清楚他们之间的关系……《千年女优》中女主角千代子的父亲并没有在故事中出现过。然而,故事中的人物都被设置成能够替代父亲的角色。”[1]影片中,千代子的出生与父亲的去世是设定在一起的,这是否与千代子情感有着精神分析学方面的关联?本文将对影片主要人物千代子的潜意识进行研究,以期为角色潜意识的影像化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 情结的呈现
      (一)未完成的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与厄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 complex)是一对相对应的精神分析术语。俄狄浦斯情结常指男孩的恋母情结,厄勒克特拉情结是指女孩的恋父情结。弗洛伊德于1910年在其著作《爱情心理学》中公开提到俄狄浦斯情结,并在其《精神分析引论》(1915-1917)中提出:“大约在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时候,儿童已开始受到压抑作用的影响,已忘掉了自己的性的目标的某一部分。这个以母亲为爱的对象的选择名为俄狄浦斯情结。”[2]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儿童早年经历的一段依恋异性父母而排斥嫉恨同性父母的无意识阶段。拉康指出,“俄底浦斯情结期”是儿童通过意识到自己、他者和外界的区别而逐渐使自身“主体化”的时期。俄狄浦斯阶段后期,“父法”的介入使原先的母子关系得以解体,孩子想成为母亲充分的欲望客体——菲勒斯,却发现只能通过与“父法”的认同才能获得。当孩子与“父法”认同完成时,孩子便由原先的想象界过渡到了象征界。
      “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在经历‘俄狄浦斯情结’阶段后都获得了主体性,完成了自我走向社会和文化认同的过程。”[3]关东大地震中千代子的父亲丧生,千代子自幼与母亲生活在一起。因父亲缺位,“父法”的引入过程被中断,千代子的俄狄浦斯情结未能完全形成。尼克·布朗在《电影理论史评》中指出:俄狄浦斯情结的作用是以性别为主线通过赋予主体一个性身份来建构人格,在主体与社会之间依照孩子与父母间的关系模型确立人际结构……在拉康的理论中,俄狄浦斯情结是一种语言。它作为一种语言传达了两性的差别并界定了一种与社会的关系。拉康用菲勒斯缺失和特权的能指来象征这一过程,用‘父法’来指称这一特权,以表明家长制的权利。[4]“父法”介入母子依恋关系,并使孩子开始把自己作为与母亲相分离的存在而加以认同。此处的“父法”是一个可以让孩子认识到能使自己被母亲当作欲望对象的位置。同理,有理由认为:厄勒克特拉阶段的早期,父亲潜意识的性别偏好对女孩起到了引导作用,女孩转向与父亲建立依恋关系,而母亲的介入则在这个过程中以“母法”行使了类似于俄狄浦斯情结中“父法”的职权。父亲对母亲的欲望使得女儿意识到自己只有通过与母亲认同才能处于父亲欲望的对象的位置,因此,女孩与母亲的认同将女孩带入了象征界。在这个过程中,父亲对母亲的爱(菲勒斯满足)使女孩意识到与母亲认同的必要。如果在这个过程中缺乏父亲的角色,女孩将无法顺利完成与母亲的认同,并在进入象征界过程中遇到困难以致滞留于想象界。千代子无法通过父亲的反馈与母亲产生认同,只能处于想象界中的镜像自恋阶段,无法顺利从想象界过渡到象征界。而父亲的缺位使得未完成厄勒克特拉阶段的千代子易对类似能够提供类似父爱的人产生依赖感。从画家的年龄比千代子偏高可确定,千代子追寻画家同样是将他在某种程度上作为了“父亲”,想获得其认同,其本质是以厄勒克特拉阶段的重演来弥补父亲缺位而造成自我缺失。影片结尾时,千代子回忆说自从地震丢失钥匙后,30多年来她一直过着与人群隔绝的生活,这充分反映了千代子早年未完成的厄勒克特拉阶段使她在由想象界进入象征界时产生了困难。
      (二)纳克索斯情结的显现
      纳克索斯情结又称自恋情结。1909年11月10日弗洛伊德在维也纳精神分析学会上提到自恋概念,此概念在其作品中最早出现于1910年《达·芬奇对童年的回忆》的第三章关于同性恋问题的讨论。[5]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自恋分为原发自恋和继发自恋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发生在力比多自我的倾注上,主要起整合自我的作用;第二个阶段力比多投注于外部对象,一部分力比多试图以各种方式从外界对象重返自我以期回到曾经自足的自恋状态。自恋不仅仅是对自我身体的高估和性贯注,同时也是对自我人格的高估和固着,伴随性贯注而生的是心智自恋、思想万能以及自我理想化等“非性自恋”。[6]拉康的“自恋”概念主要通过其镜像阶段理论得以阐明。拉康认为身体尚未协调统一的儿童在经历镜像阶段时将镜中自己的完美统一的影像误认为自我,并由此构建了关于自我的虚幻认知。
      千代子的自恋属于“继发自恋”中的“非性自恋”。“继发自恋”涉及自我形成后,本我投注的里比多部分被自我收回,继而产生的一种自恋形态。千代子的“继发自恋”在影片中表现为:
      1.钥匙被偷后,考虑到待嫁年龄问题,千代子与大泷结婚。这表明千代子的对象力比多从客体画家处撤回到了自我,将自我作为了贯注对象。仅失去钥匙,千代子就向现实生活妥协,这反映了千代子对这段感情并不自信和坚定。
      2.钥匙第2次丢失后,千代子从演艺界隐退。当立花源也问及千代子隐退的原因时,千代子表示害怕让画家看见她不再年轻的样子,此处依然是一种力比多的自我贯注而非对对象客体的关注,其本质是担心自己衰老的容貌会给画家造成自己魅力尽失的印象,然而这种判断是千代子通过自我想象得来的。影片的叙事结构容易给人造成错觉,即千代子为了爱情追寻了一生。但事实上,千代子追寻画家的过程主要是通过回忆其演員生涯反映的,后期千代子退出演艺界隐居30多年,其实已经暗指千代子再次放弃了追寻画家的努力,而且放弃的原因同样与在地震中丢失的钥匙有关。弗洛伊德在过失心理学中曾经提到:物件的遗失背后有潜在的无意识心理倾向。千代子丢失钥匙虽有地震的客观原因,但从主观上讲是因为千代子在潜意识中已经放弃了这段感情,这一点从她在头盔的反射中见到纺线婆婆的幻影后就隐居山林足以证明。

    推荐访问:潜意识|女优|影像|千年|角色

    Top